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27] 民間樂土:仙樂飄飄

放大圖片

在中國西北道觀多為全真派,頌經用十方韻,法器只用敲擊樂。

阿詩瑪

 以前看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以為仙樂只用來形容音樂如何動聽,沒想到就是道教中仙人所唱或所奏之樂。原來仙人都有唱歌奏樂的本事,而道觀裡的道士早晚做功課修行,或打醮做法事,替人祈福禳災,都離不開道教音樂。道樂跟儒家以樂教化人倫的作用不同,主要作為與神溝通的媒介,所以往往有出塵脫俗的氣韻,古雅閒適的音調,如《太平經》說的以樂治身,和合陰陽,重返清靜本源,達到人神感應的境界。

 南北朝的天師道,就已在齋醮儀式中大量運用誦經音樂。唐太宗以老子為祖宗,奉道教為國教。朝廷提倡道樂,創製道曲,如《霓裳羽衣曲》。玄宗還向宮內道士親授名曲《步虛聲韻》,使道樂滲透到宮廷音樂。之後宋明亦崇奉道教,除編輯道樂曲集外,更廣泛吸收戲曲和民間小曲。到清代道教衰微,道樂遂與民間音樂結合。所以道樂不但融合雅俗風格,還保留了較多古樂精華,如在西安城隍廟的古樂,便繼承了唐代的道樂。

 香港的道教音樂多出自全真道。全真道為王重陽所創,全真七子之一邱處機將之發揚,大盛於金元之際。一反以往煉丹服藥的傳統,以修煉內丹為主。道樂的唱韻,也以內氣為基礎,在氣息微調、內心寧靜、外念不生的狀態下進行,常以悠長拖腔唱出,不以攪動人心旌為美,排斥強烈衝突和大起大落,是一種上乘的養生音樂。在本集《道亦有道》中,香港道樂團的創辦人劉紅博士,更帶大家去陝西終南山,老子講經的樓觀台,看道士如何演繹通行於各地道場的《十方正韻》,把音樂作為歸真反璞的途徑。

 本文輯錄自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民間樂土」第三集,節目於11月28日晚上七點在亞視本港台播映;港台網站http://tv.www.rthk.org.hk視像直播及重溫。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