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03] 香港優勢為何未充分發揮

■宋小莊博士 法學專家

 香港的優勢未能充分認識和掌握,原因在於決策當局未能養成反思與換位思維習慣,公務員未實現從行政型到管理型的轉變,在奉行不干預政策時忽視基本法116條的要求。

 香港有甚麼優勢?很多人馬上會說,法治之區、廉潔政府、金融中心、購物天堂、物流中心、總部中心……一大串。這些固然是優勢,但卻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相對的優勢可能很快被超越,不少香港人就擔心,香港的總部中心將被新加坡超越,金融中心將被上海浦東超越,物流中心將被深圳超越……,在不久的將來,香港的種種優勢將不再是優勢。況且,即使仍有上述優勢,也不能解決二十多年來製造業空心化帶來的高年齡、低學歷的製造業工人的失業問題。

香港得天獨厚的雙重優勢

 1988年6月3日鄧小平在會見「九十年代的中國與世界」國際會議與會者時說:「現在有一個香港,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就是說,為了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目標,要更加開放。」現在內地已經造了好幾個「香港」,但要加引號,加引號的「香港」與不加引號的香港不同。內地恐怕造不出不加引號的香港,因為作為特別行政區的香港造不出來,作為單獨關稅區的香港也造不出來。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雙重優勢。

香港優勢勝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又是單獨關稅區。從主權角度說,香港不能與新加坡比較。但以非主權比較,卻是可以的。香港也毫不遜色:(一)香港的人口地理條件較為優勝。(二)香港背靠祖國,比新加坡背靠東盟優勝。祖國全力支持香港,希望香港特區穩定繁榮,香港與祖國利益是一致的。但東盟各國各有各的國家利益,未必完全一致。

看不到優勢三原因

 可惜香港雖有無與倫比的優勢,香港特區政府卻看不清楚。推想起來,原因無非是:(一)宋•蘇軾《題西江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決策層未能養成反思與換位思維的習慣。(二)看不到經濟全球化潮流勢不可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政府,在過去二十年已經大致完成了公務員從行政型向管理型的轉變,但香港特區仍然奉行不干預政策,公務員僵化的行政型思維沒有太大的改變。(三)對《基本法》第116條所說的香港特區以「中國香港」名義參加有關國際組織和國際貿易協定,包括優惠貿易安排;對第118條所說的由政府提供經濟和法律環境,鼓勵各項投資、技術進步並開發新型產業的要求,並不理解,也不認真研究。

突破不干預政策的例子

 當然,政府奉行的不干預政策也有值得稱道的例子:(一)在金融風暴中回應國際金融大鱷,果斷購買官股,取得金融反擊戰的勝利。(二)與內地簽訂CEPA,並準備介入泛珠框架機制中。但也應當指出,內地的市場准入,對香港有利有弊。在鼓勵港人到內地開業的同時,也不能不注意到,香港各行業的後勤技術人員,有可能因為工資差異而被內地取代,形成白領失業。

對香港最有利的安排

 對香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安排應當是建立外向型的自貿區和CEPA,發揮香港作為單獨關稅區的優勢。截止2002年底,世界已有250個區域貿易協定向WTO通報,170個正在執行,150個是1995年以後通報的。如香港能與外界200個單獨關稅區廣泛建立自貿區,獲得關稅豁免,必將吸引內企來港設廠,以香港作為最後再加工基地,以關稅抵銷最後再加工成本的增加,使製造業有所恢復,緩解失業。同時也有利於內地在WTO體制下,形成新的外貿格局。 (本專欄每周五刊出) (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