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03] 發展中醫 政府責無旁貸

■李國英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近年來,市民對中醫藥的信任和認識逐漸提高,這從時下不少以中草藥提煉為噱頭的保健食品暢銷市場可見一斑。本地三間大學(浸大、中大、港大)亦開辦了中醫藥課程,培訓專業的中醫師,中醫藥的專業發展在香港理應大有可為,可望更上一層樓。

 可是,實際情況剛剛相反,政府就中醫藥發展欠缺長遠策略,又未有如承諾般扶持中醫藥業的發展,以致中醫藥業發展步伐緩慢,停滯不前。

 政府對中醫藥界欠缺支持的鐵證是政府未有兌現行政長官在2001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在2005年底設立18間公營中醫門診的承諾,到現時只設立了三所,計劃便擱置。中醫門診所的不足大大減少了中醫服務市民和為中醫學生提供臨床實習的機會。

中醫學生實習機會少

 事實上,中醫門診所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以西醫為例,西醫門診所除了提供服務外,更兼負起培訓專科醫生的職責。現時中醫門診所固然不足,沒有足夠的空缺供中醫生作實習;而在運作上、公營中醫門診由於以實證醫療、研究為主,限制了接受病人的類別。這樣,便大大減少了中醫畢業生到中醫診所實習,和汲取臨床經驗的機會。

 有人或會認為,中醫畢業生不能到公營機構發展,大可轉到社區或其他私人機構發展,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與西醫的發展不同,中醫業發展鮮有企業化的中醫服務中心。現時社區中醫的經營模式,不是單獨執業,就是在藥材店掛單,這大大減少了欠缺人際脈絡的中醫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何況,私人機構或藥房聘請中醫師,一般要求有五至十年臨床經驗,在商言商,他們沒有責任和義務去聘用這些「無經驗、無資本、無社會網絡」的「三無醫師」。

 硬件配套設施的嚴重不足,大大影響中醫學生獲得實習和畢業生出路的機會。情況令人震驚的是,過去兩年約八十名的中醫畢業生中,只有4人受聘於3間公營中醫門診所。雖然,根據政府提供的資料,有七成左右的畢業生正從事與中醫有關的職位。但是,部分所謂從事與中醫有關的職位的都只是賣中成藥或在纖體公司做顧問;有十三名畢業生更從事與中醫藥完全無關的工作。這與西醫畢業生的出路簡直是天淵之別。

中醫生出路成問題

 西醫畢業生既可獲安排到醫管局轄下的醫院實習,實習後又能受聘於醫管局。反觀、香港由於沒有中醫院,故全部中醫畢業生都要回到內地實習。可想而知,他們接觸病人的機會自然不及內地中醫學生多。雖然,很多畢業生都在中醫註冊試中考獲優異的成績,但因臨床經驗不足,令人誤會他們欠缺資歷,未能給予病人信心。這均令畢業生要回港行醫,變得難上加難。

 其實,現時問題的癥結在於政府未有積極將中醫專業納入公營醫療體系內。簡單來說,就是香港沒有中醫院,導致學生畢業實習、學生就業、臨床研究等種種困難。

 除了硬件配套嚴重不足外,政府有許多政策亦阻撓了中醫特別是學術界的發展。例如,政府的資助局原來是並不受理有關中醫藥的發展,連進行研究亦有多方限制,進一步說明政府是如何漠視中醫藥的發展。

 在受到政府的長期忽視下,學術界本身已作出自救行動。如浸大學院為了讓學生有足夠的實習機會,自行籌募了四千多萬的資金,準備成立中醫日間住院中心,但計劃受到阻撓,原因是欠地政署撥地興建。

 有人歸咎現時中醫發展的死胡同是由於「西醫在朝、中醫在野」。從昔日政府為中醫藥發展許下的承諾而言,我希望這並非事實。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必須以市民的利益為依歸,若中醫藥發展能為市民提供多元化選擇,又對市民的健康有幫助,政府大力支持又有何問題呢?(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