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6] 從西九龍談香港治理問題
■梁家傑 資深大律師 立法會議員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發展計劃,近日成為城中最熱門話題。茶餘飯後,順嫂牛叔都不吝各抒己見。在眾說紛紜中,最常聽到的一句,就是「官商勾結」。要證其實恐怕不易,但給老百姓掛在嘴邊,終究不是甚麼風光的事。
應否單一招標
政府說要做個代表全香港的地標,巨氈天幕非建不可。這龐然大物要花約五十億興建,座落在維多利亞港最顯眼的位置,有四十層樓高,是一個由灣仔伸延至維多利亞公園的大蓋。其必要性非顯而易見,反而更像為政府進行單一招標而製造出來的借口。
筆者很擔心政府一早已把選擇收窄到只有入圍的三份建議書,大大限制了公眾參與討論的空間。政府說尊重民意,但在應否單一招標,或該否由地產商一手抓,以地產收益支付文化藝術發展等重大政策環節上,公眾卻不容置喙。
官員敏感不足
負責統籌西九計劃的官員,對於市民、文化界、專業界和立法會議員的強烈反應,霸道有加,敏感不足,大有一意孤行之勢,決定批出計劃予單一財團。在公開資料少得可憐之下,要市民在短時間內消化一個橫跨長達三十年的文化項目,根本就不實際。只會落得政府蒙混過關的結果。
只爭朝夕 令人費解
這樣預先設限,且極倉猝的做法,不配被稱為真正的諮詢。這種執著,在一個負責任政府而言,是不尋常的。一個涉及過千億價值土地的計劃,就算給政府硬闖過了關,但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擁戴,勉強又有何意義?政府說這是為大家做的好事,到頭來落得分化社會的後果,這是最大的諷刺。
西九龍這幅座落黃金地段的土地,面積等同四十個足球場。政府實在沒有理由急急批出土地予單一發展商,其勢在必行,只爭朝夕的態度,令人費解。
決策過程宜慎重
香港人目睹數碼港如何被證實為地產項目,亦經歷紅灣半島如何在不清不楚下被賤賣。香港人更眼見官員們在政策受質疑時,如何爭相卸責,力求自保。見到行政會議是如何的散沙一盆,三司十一局是如何各自為政,決策過程是如何馬虎和兒戲,就更令人髮指,忐忑不安。官員們究竟還要胡亂敗掉香港多少家當,才會收手?到了香港最終能建立一套有效的民主監察機制時,究竟元氣是否經已大傷,家當會否經已所剩無幾?
維港兩旁的地皮批一塊,少一塊。唯有公開、公平的土地政策和公正的執行機制,加上願意聽從民意的政府,才能確保香港最珍貴的土地資源適當運用,不致錯配。施政者一下子輕率,好大喜功,換來的就是規劃錯誤,帶來人口政策、住屋、社區設施、交通、空間密度、社會服務方方面面都會計錯數,引發無數錯配和損失,影響深遠:真箇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但願政府能臨崖勒馬,按民意重新規劃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政府大可考慮主導整區規劃,自行規劃管理營運文娛藝術區,分拆土地分期拍賣,讓更多發展商和團體可以參與競投或營運。香港人都講道理,重溝通;我們都愛香港,疼惜珍貴的土地資源,追求的只不過是政通人和,安居樂業,公平開放透明的社會和負責任的施政管治;這根本是每個公民應享有的權利。特首和政府應先行一步,尊重市民,真正聆聽民意和立法會的聲音,真正與公民社會結盟,放棄長官心態,讓公眾制度化地參與制定政策,兼收並蓄,再建祥和,於願足矣。(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