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13] 香港與澳門經濟的異同

放大圖片

■劉佩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理工大學副教授

 香港與澳門無法比較孰優孰劣。香港是一個具規模的經濟體系,面對急轉彎的經濟結構轉型,加上金融風暴的衝擊,重覓定位不是簡單的事。市民對轉型的領悟力及適應力也要一個過程及時間調整期。轉看澳門的回歸過程,就像由長期沉睡中醒過來,加上中央的政策扶持,正是如魚得水。相形之下,好像香港便比了下去。

 澳門以政經及社會治安環境的優良政績迎接回歸五周年。誠可喜可賀。

澳門回歸後經濟路線正確

 澳門上年度的經濟錄得高增長。更驕人的成就是惹人觸目的博彩業如何打破壟斷而能平衡各方利益,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的領導下能夠平靜地成功轉型,澳門在葡治時期沒有培養管治人才使人憂慮,結果卻表現其萬眾一心,共建澳門的精神。特首在其施政報告中承諾給公務員加薪、減免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並且著力打造一個以博彩旅遊業為主的經濟的主導路線下、推動產業結構的適度多元化發展。澳門在回歸後的發展目標專一明確,路線正確應記一大功。而澳門各界能夠在改革過程中顧全大局、削權讓利而不抗不怨,也是澳門之福。

香港周折浪費時間

 相形之下,香港特區卻問題多籮籮。香港單是尋找經濟定位方面就屢次修改,由回歸初期定位高科技產業、在「一國兩制」的不同理解下、阻延與「珠三角」的經濟整合,亞洲金融風暴加速經濟轉型的情況下,居然忘記香港經濟的外向型特色,提出不成規模比例的「本土經濟」和「製造業回流」而擾攘一番。周張轉折了幾年,才把香港定位為地區金融中心、物流服務中心、專業服務和旅遊中心。而香港在建造這樣的一個都市並不簡單,前面有很多障礙,後面又有很多人拖後腿。

港澳對政府期望迥異

 香港與澳門兩個地方的環境差異很大。香港的人口是澳門的15倍,本地生產總值為澳門的21倍,香港的外貿及對大陸投資均為澳門的52倍。在政府財政方面,香港的規模是澳門的25倍,而香港的稅收主要來自薪俸稅及公司利得稅兩項直接稅,而澳門近半來自博彩稅。香港的社會保障及福利支出總額是澳門的100倍,按人均也是澳門的5倍。但是澳門人喜洋洋,香港人仍示威請願不已,對政府的期望迥異。

 我列舉這些數字,並不是想說明香港與澳門孰優孰劣;而是要說明兩地不可比!

 首先,香港是一個具規模的經濟體系。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與廣東省相若,接近全國的十分之一。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面對急轉彎的經濟結構轉型,加上金融風暴的衝擊,重覓定位不是簡單的事。而即使在轉型方向取得共識,在市場經濟主導的情況下,政府能夠做的事也有限,但是也只是在改善經濟發展環境下功夫而已。而市民對轉型的領悟力及適應力也要一個過程及時間調整期。這由香港人在政府龐大的社會服務開支下仍有很多需索可見一斑。

 轉看澳門的回歸過程,就像由長期沉睡中醒過來,加上中央的政策扶持,正是如魚得水。相形之下,好像香港便比了下去。

中央政府對港澳一視同仁

 中央政府一向對港澳一視同仁,過去同是外國佔有的殖民統治;現在同樣是根據《基本法》管治的特別行政區。兩地在國家政制的地位相等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一直以來,在全國的統計資料中都把港澳資料放在一塊,例如外貿外資統計,由上表可見,兩地的差異極為懸殊。在港澳的政策上,同樣的政策在兩地的效果也不同,例如CEPA,澳門在很多方面仍未用上,已經大有裨益。而在香港,「零關稅」在提高的貿易額的影響就說不上扭轉局面;市場准入仍未到位。在「自由行」而言,澳門有1000萬遊客已經使經濟蓬勃發展;香港今年的遊客已過2100萬,也為香港的市面帶來繁榮,卻未能完全消除失業等困難。

 我們祝賀澳門的經濟發展成就。但是,對於香港的情況就要區別評價及分析。在政策上也要在規模上考慮其實效,區別對待。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