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13] 通識教育不宜一步到位

■余若薇 立法會議員 資深大律師

 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過去在多場教育爭論中,如中、科大合併、大學教職員薪酬與公務員脫鉤與校本條例等,皆擺出強硬態度;就擬議中的「三三四」學制改革,李局長日前再次表演其「惹火」本色,指「反對開辦通識科的學者,20年後將沒有面目見人」。

政府理應誠懇聆聽意見

 平心而論,自教統局10月發表學制改革諮詢文件以來,學者、教育團體與社會上下都是以理性態度表達意見,即使不認同改革,亦未見有情緒化言論。政府若真心諮詢公眾,理應誠懇與虛心聆聽,而非以輕蔑甚至挑釁態度對待不同意見。若李局長不收斂作風,恐怕重蹈「校本條例」覆徹,令政府與教育界矛盾再度激化。

 回頭說高中開設通識科的問題,由於通識教育始終是比較新鮮事物,加上在評核方面難有清晰準則,將之列為必修科,甚至是大學入學的必要條件,自然引起家長、教育界與學者的憂慮。

 筆者原則上支持「三三四」改革。事實上,減少一次公開考試可以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讓他們讀多一年中學,亦可為日後升學或就業作更完整的準備,配合知識型社會的需要。至於大學四年制更早已是社會共識,其好處毋須爭議。

 政府提倡在三年制高中的基礎之上,大幅改革課程內容,打破文理隔閡,並將通識列為必修科。事實上,香港學生一直被批評欠缺常識、缺乏國際視野、思考與批判能力亦不足。建議中的通識科內容放眼祖國與國際,鼓勵學生反思個人在社會的角色與責任;其多元化的學習方法,包括專題研習與實地視察等,有助擴闊學生眼界,培養思考與分析能力。

「即食麵式」培訓並不足夠

 不過,通識科對老師的要求極高,除了要有廣闊視野,亦可能要花更多時間備課,搜集、閱讀資料;更重要的是,身為老師的必須帶領學生以開放態度思索問題,絕不能以一己觀點強加於學生身上。因此通識科老師需要接受更具深度的培訓,政府建議的35-100小時「即食麵式」培訓並不足夠。

 此外,香港老師與學生皆習慣依循「標準答案」(model answer),然而通識科的評核絕不能以model answer作藍本,否則學生只懂背誦死記,未有將所學的融會貫通,便失去通識的意義。然而要建立一套客觀、公平以及為各方接受的評核標準,恐怕需要一段時間實踐。

 基於以上原因,筆者贊成將通識列為高中必修科,然而在未有一套令人信服的評核制度之前,不宜將之列作大學入學的必要條件,否則日後就評分問題,只會出現沒完沒了的爭拗。當然,基於香港的功利主義文化,若果毋須考試,學生多數不會認真學習,因此適當評核仍是有需要的,但正如一些論者所言,評核標準可簡單一點,例如只分「及格/不及格」,待運作成熟後才以更仔細等級評分。

 總而言之,通識教育的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建議的課程包括「現代中國的發展」與「生活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兩個必修單元,就此教授的內容必須多元化,不宜只灌輸當權者觀點,更不能將通識淪為「一言堂式」的工具。(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