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6] 中國城市化進程反思之二病態政績:慎防經營城市變成經營土地放大圖片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蔣瀟菁
一個5萬人口的城市,卻要修建容納6萬人的大廣場。一些地方政府超越本身經濟承受能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損害農民和城市居民的利益,使得「經營城市」步入了誤區。官員的政績衝動和商人的利潤追求結合在一起,在「經營城市」的同時也製造了腐敗。針對這些現象,有專家認為,「經營城市」是政府嚴重越位,應盡快剎車,將城市規劃納入法制框架,才是對症下藥之道。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分佈在全國660個城市和2萬多個鎮中,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的大概佔五分之一,而且有一些城市是非常嚴重的。
為求政績全市大拆建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指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泛濫,是中國現有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的產物。雖然一屆政府任期有5年,但基本上兩年半到三年就調走了,要在兩年半的政績表現期有所作為,就只能高舉經營城市大旗大拆大建。
專家指出,按目前的財政稅收體制,大部分地方政府其實只是吃飯財政。地方政府既要發展經濟又要建設基礎設施來突顯政績,但資金從哪裡來呢?土地批租無疑成了獲得財源的最快捷途徑。對一些地方政府來說,經營城市就演變成經營土地了。
為了使人員考核指標符合科學發展觀,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王天錫表示,建設部正在制訂一套新的城鎮指標評價管理體系,爭取從制度上來解決「形象工程」問題。
城市擴張速地價飆升
經營城市的一個通常手段就是大規模拆遷。據建設部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國城鎮房屋拆遷面積達1.56億平方米,相當於商品房居住面積的48.5%,基本上是拆一個平方米,蓋兩個平方米。
由此引發的一個問題是,城市面積大規模擴張,建商務區、地標建築等,市中心區土地價格飆升,部分中低收入居民被擠入城市邊緣。專家指出,發達國家的房價收入比大多在4倍至6倍之間,而中國的房價收入比大多在10倍以上,個別城市甚至超過了20倍,有些黃金地段的高端住宅,「普通民眾不吃不喝100年也買不起」。
有關人士認為,這樣的經營城市雖然速度驚人,效率顯著,但並不能真正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只能稱之為「虛假繁榮」,其背後付出的隱形的社會成本難以估計。
拆遷頻繁上訪量激增
不少地方政府官員為了追求政績上大專案,利用行政手段支援大規模拆遷,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激化社會矛盾的導火索。據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因徵地拆遷的「上訪」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總量。
今年5月,建設部查處湖南省嘉禾縣珠泉商貿城專案違規拆遷事件,就被傳媒稱為「地方政府濫用行政權力、用損害群眾利益的方式搞建設的典型案例。」據報道,在城區僅有3.4萬人口的嘉禾縣,縣政府為了建設佔地12.6公頃、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的大型商業設施珠泉商貿城,決定拆除縣城內5萬平方米的原有建築,其中80%以上是八十年代以後建造的商舖和住宅,甚至包括居民個人投資建設於2002年竣工的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住宅。整個專案共涉及被拆遷人口9000人,佔縣城總人口的26.5%。該專案引起了當地群眾強烈不滿和上訪告狀,經建設部和湖南省政府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堅決查處,錯誤作法才得以糾正。
為了緩解日益緊張的拆遷矛盾,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合理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嚴格拆遷管理。政府還明確要求各地嚴格控制拆遷面積,確保今年全國房屋拆遷總量比去年同期有明顯減少。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分佈在全國660個城市和2萬多個鎮中,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的大概佔五分之一,而且有一些城市是非常嚴重的。
為求政績全市大拆建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指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泛濫,是中國現有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的產物。雖然一屆政府任期有5年,但基本上兩年半到三年就調走了,要在兩年半的政績表現期有所作為,就只能高舉經營城市大旗大拆大建。
專家指出,按目前的財政稅收體制,大部分地方政府其實只是吃飯財政。地方政府既要發展經濟又要建設基礎設施來突顯政績,但資金從哪裡來呢?土地批租無疑成了獲得財源的最快捷途徑。對一些地方政府來說,經營城市就演變成經營土地了。
為了使人員考核指標符合科學發展觀,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王天錫表示,建設部正在制訂一套新的城鎮指標評價管理體系,爭取從制度上來解決「形象工程」問題。
城市擴張速地價飆升
經營城市的一個通常手段就是大規模拆遷。據建設部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國城鎮房屋拆遷面積達1.56億平方米,相當於商品房居住面積的48.5%,基本上是拆一個平方米,蓋兩個平方米。
由此引發的一個問題是,城市面積大規模擴張,建商務區、地標建築等,市中心區土地價格飆升,部分中低收入居民被擠入城市邊緣。專家指出,發達國家的房價收入比大多在4倍至6倍之間,而中國的房價收入比大多在10倍以上,個別城市甚至超過了20倍,有些黃金地段的高端住宅,「普通民眾不吃不喝100年也買不起」。
有關人士認為,這樣的經營城市雖然速度驚人,效率顯著,但並不能真正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只能稱之為「虛假繁榮」,其背後付出的隱形的社會成本難以估計。
拆遷頻繁上訪量激增
不少地方政府官員為了追求政績上大專案,利用行政手段支援大規模拆遷,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激化社會矛盾的導火索。據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因徵地拆遷的「上訪」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總量。
今年5月,建設部查處湖南省嘉禾縣珠泉商貿城專案違規拆遷事件,就被傳媒稱為「地方政府濫用行政權力、用損害群眾利益的方式搞建設的典型案例。」據報道,在城區僅有3.4萬人口的嘉禾縣,縣政府為了建設佔地12.6公頃、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的大型商業設施珠泉商貿城,決定拆除縣城內5萬平方米的原有建築,其中80%以上是八十年代以後建造的商舖和住宅,甚至包括居民個人投資建設於2002年竣工的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住宅。整個專案共涉及被拆遷人口9000人,佔縣城總人口的26.5%。該專案引起了當地群眾強烈不滿和上訪告狀,經建設部和湖南省政府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堅決查處,錯誤作法才得以糾正。
為了緩解日益緊張的拆遷矛盾,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合理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嚴格拆遷管理。政府還明確要求各地嚴格控制拆遷面積,確保今年全國房屋拆遷總量比去年同期有明顯減少。
加強立法約束政府
今年6月,因受賄270餘萬元被判處無期徒刑的常州「老闆市長」張東林就是「經營城市」的典型例子。在1993年到2001年的8年裡,張東林連續兩屆擔任常州分管城市建設的副市長。張東林在任期間,常州城市建設開工的面積從90年代中的150萬平方米,一路躍升到了90年代末的300萬平方米,而他所接受的賄賂有99%來源於各類房地產開發商。
張東林案件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正是中國城市經營面臨的難題:如何更有效地監督和制約政府行為?據常州市一份預防職務犯罪的資料披露,缺乏相應的制度作為保障,使得經營城市理念在實踐過程中,由一個先進的理念變成了一種畸形的政績表達方式,並為官員權力開闢了空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李佐軍博士指出,政府經營城市,意味著權力直接進入市場,必定大規模製造腐敗。因此,必須加強立法和執法,爭取從法律上約束政府經營城市的行為。
中國最佳環境城市排行榜
在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公佈的2003年中國最佳環境城市和最差環境城市的排行榜中,環境質量最好的城市是海口、珠海、湛江、桂林、北海;污染控制最好的城市是南通、連雲港、瀋陽、蘇州、福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最好的城市是大連、煙台、深圳、珠海、海口。而空氣污染最重的10個城市是臨汾、陽泉、大同、石嘴山、三門峽、金昌、石家莊、咸陽、株洲、洛陽。
城市污染主要分為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47個重點城市的空氣污染(包括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濃度年日均值)略有下降;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理率分別提高了10.68個百分點、1.78個百分點和12.06個百分點;環境噪聲和交通幹線噪聲年均值略有下降。此外,綠化覆蓋率提高0.68個百分點,平均環保投資額增長0.14個百分點,達到GDP的2.43%。
雖然中國城市總體環境情況比去年有所改善,但一些城市的空氣污染仍然很嚴重。此外,由於機動車數量激增,北京、哈爾濱、南京、廣州、西安、銀川等城市二氧化氮年日均值濃度上升明顯。
另外,部分城市的環境基礎設施薄弱。2003年,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低的城市包括長春、哈爾濱、武漢、湛江、北海、重慶和拉薩;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的城市包括哈爾濱、烏魯木齊和貴陽。
至於全國最安靜的城市分別為:濟南、煙台、銀川、西寧、合肥、秦皇島、寧波、烏魯木齊、瀋陽、桂林。(資料來源:國家環保總局)
何謂經營城市?
「經營城市」這一提法,在西方國家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經營城市」的內涵就是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對土地、人力作用資本(如路、橋)及其相關的延伸資本(如路、橋冠名權)和其他經濟資源要素等進行集聚、重組和營運,即是將城市可以用來經營的各種資源資產化,實現資源配置在容量、結構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優化,以提升城市價值,實現城市的有形和無形資產的保值增值,從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不斷地擴充城市建設的資金來源。
改革開放以來,有不少城市很早就開始運用「經營」的方式,走「以城養城」的路子:如昆山的「以地生財」、廣州的「實物地租」、天津的「以房帶路」等。 (資料來源:青島新聞網)
專家建議 政府的使命:經濟調節 市場監管 公共服務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表示,經營城市在中國已經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很大的信仰危機,對普通市民造成了很大的混亂和對政府不信任,所以中央政府應該堅決糾正。
國家發改委范恆山司長也曾公開批評政府經營城市是嚴重越位。他說,政府不能把一個城市當作資本去經營,經營資本是企業的事情,當前許多地方政府過多介入微觀經濟活動,忘了自己的真正使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劉維新教授則認為,把重複建設、官員腐敗等等問題都歸結到經營城市上是不公平的,就是國家劃撥土地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不過,他同時指出,政府經營城市需要通過社會仲介組織和經濟實體,而不是直接經營。政府主要應是轉變理念,以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需要,不能用經營代替理念更新。因此,政府職能轉變是當務之急。
中國十大新地標北京佔三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和中國指數研究院組建的「中國房地產Top 10研究組」,評選出「2004中國十大新地標建築綜合體」,結果為:
1.北京金融街中心廣場
2.南京國際廣場
3.重慶財富中心
4.武漢新世界國貿大廈
5.瀋陽五里河城
6.杭州西湖文化廣場
7.上海香港新世界大廈
8.北京蘭華國際大廈
9.北京佳程廣場
10.寧波外灘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