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18] 香港經濟發展的第二次開發

■封小雲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開發香港邊境地區的設想和方案,如果能夠得以實施,可以稱之為香港第二次的經濟發展空間的開發活動。這個開發不僅將根本改變香港城市的空間發展結構,提升香港城市的整體經濟效益,而且還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推進香港經濟的持續成長。

 香港過去創造了經濟持續高成長的奇蹟,能否繼續維持其持續增長的走勢,是目前這個經濟體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使得國家之間、經濟體之間經濟意義上的邊境開始消亡;而資本、貨物、人口、知識和資訊的大規模、高速度的跨境流動,凸顯了邊境的經濟價值。在區域一體化的潮流下,不少的邊境開發成為了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軸。

香港經濟第一次開發的特點

 香港過去百年的經濟發展與半個世紀的工業化過程,其經濟發展集中於港島和九龍兩個地區,人口、資金在這兩個地區的高密集度達到了規模經濟和效益遞增的結果,不僅為香港的經濟奇蹟奠定了基礎,而且還形成了香港經濟空間結構的特點:即香港的經濟效益只聚集於城市空間中的狹小部分,其他空間的經濟效益由於沒有開發而比較低下。這也是香港經濟發展空間的第一次開發的特點。

百年聚集能量未輻射

 由於歷史和人為的原因,香港第一次經濟空間開發所形成的高度聚集的經濟能量,並沒有對本地其他空間輻射,從而帶動香港城市空間結構的均衡發展。在各類資源和要素密集的周邊,是長期閒置的土地。當狹小空間的聚集達到頂點之時,效益遞增就會轉化為效益遞減,局限於狹小空間的成長就會停滯。從經濟學的理論出發,規模經濟的展開有3個層次:企業、產業和城市。應當說,香港城市開發長期以來只聚集於狹小的空間,極大地限制了規模經濟展開的層次。

香港製造業式微的不利影響

 事實上,世界各國與各經濟體的許多實證研究已經證明,經濟持續增長的背後是生產率的持續增長,而生產率與人力資本、開放度和政府經濟政策等存在著正相關的關係。同時,生產率的增長也與一國(地區)的經濟規模及該國(地區)製造業佔其GDP的份額有著顯著的相關關係。製造業在香港經濟結構中比重的持續下滑,對香港經濟保持持續成長的不利影響,是香港政府和民眾都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此,在這份邊境開發的方案中,對於香港需要發展製造產業的理由;需要發展什麼樣的製造產業;如何在邊境地區培植這些製造產業;如何與內地共同發展製造產業,等等,這些涉及香港再工業化的問題,都做了比較詳盡的敘述。因此,邊境開發的過程不僅是香港城市經濟空間的第二次開發,也是香港的第二次工業化的過程。

在CEPA框架下合作

 港深邊境的共同開發,是香港和深圳兩地都十分關注的重大議題。過去兩地也積累了相當的文獻和研究。此次香港和深圳兩地共同攜手對這個議題進行研究,並且提出了十分具體的開發方案,標誌著邊境開發已經從意向性的研究發展到了實質性的規劃步驟。相信在CEPA協定的框架下,通過兩地的共同努力,港深兩地的邊境將出現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而香港的經濟成長將走上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