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0] 經濟發展不可忽略製造業
■楊孫西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據報道,特區政府來年新一份施政報告的主題及首要工作將是加快經濟發展與轉型。這既符合香港的實際情況,也可配合中央自去年起出台的CEPA等系列支持香港經濟的措施,但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與轉型。
應該看到,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為香港現代產業發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契機。因此,政府在重新檢討香港經濟發展路向時,不可忽略以製造業為主的現代產業。
製造業乃現代產業之基礎
對於是否重振和發展香港工業,社會上一直有各種不同意見。從香港經濟的發展史來看,以中小型製造業為主的傳統工業,不僅推動了香港工業的發展和整體經濟的增長,亦為社會吸納了大量的勞力。經過長期發展,香港的企業具有豐富的商業管理經驗,熟悉國際金融市場運作方法。雖然自八十年代開始,香港的傳統工業因無法承受高成本的壓力而紛紛「北移搬遷」;在亞洲金融風暴的襲擊下,亦有許多中小型企業被淘汰。不過,目前仍有不少堅持下來的中小型企業繼續保持著原創品牌,在不久前開幕的香港第39屆工展會上,向市民及海外工商界展示了香港工業的最新面貌。
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製造業是現代產業的基礎,缺乏製造業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缺乏經濟發展的根基。僅靠服務業無法消化社會各類型的勞動力,這是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波動較大的原因。另一方面,由於香港近些年來不重視製造業的發展,因而不能在自己擅長的製造業領域擁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和較高的市場佔有率,香港經濟在全球範圍內也就很難獲得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CEPA催谷本港傳統工業升級
自香港與中國內地簽署了「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後,有一千多種「香港製造」的貨品在進入大陸時,可分階段享有「零關稅」的優惠。但令人遺憾的是,CEPA實施一年來的情況表明,香港方面未如預期的理想,主要原因是「香港製造」的品牌產品數量有限。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香港如果能善用CEPA所衍生的機遇,致力推動本地經濟結構的轉型,深化與內地的產業分工和協作,則可以獲得更大的效益。
首先是CEPA可催谷本地的傳統製造業升級。雖然香港的營運成本與內地相比仍偏高,但廠商若在香港建品牌生產基地或研發中心,可同時拓展本銷、內銷和出口三大市場,還可利用香港的投資環境優勢,降低經營風險。如高級成衣、珠寶首飾和鐘錶的生產廠家,若能將部分工序由中國內地搬遷回香港,既可節約貴重原材料的運輸成本,省卻通關手續,還可加強品質監控和內部管理,藉此提高香港品牌的競爭力,有利於他們參與在內地市場與外國品牌和內地品牌展開競爭。
政府有效扶持促兩地合作
毋庸置疑,CEPA為重振香港工業帶來了新契機。為了協助業界把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特區政府應重新認識製造業對本港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確立製造業為本港現代產業的基礎。在制定新工業政策時,充分發揮承前啟後的主導功能,如可考慮設立工業創新風險基金,將高新科技融入香港傳統工業,從人力、資金和工業政策等方面切實有效地扶持和發展以製造業為主的現代產業。同時,可考慮採用傾斜性政策,通過提供財稅方面的優惠、建立新型廠房、降低政府和公用部門的各項收費,以及改善營商環境等措施,協助本港部分製造業回流,以期盡快重振香港工業。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已經證明,區域之間進行合作、共同促成各種建設項目與產業,可達到「相互兼容,取長補短」,最終獲得雙贏。特別是香港與泛珠三角毗鄰,若充分發揮CEPA的作用,將可帶動本港的各種產業在已有基礎上發展,亦可參與到內地傳統工業的改造中。同時,可充分發揮香港「中介角色」的作用,幫助泛珠三角地區的企業「走出去引進來」,進一步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 (本專欄隔周一刊出)(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