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繁體 | 簡體 
要聞 內地 港聞 台灣 國際 評論
財經 地產 教育 副刊 娛樂 體育
專欄博客 獨家報道 即時新聞
網上調查 人物專訪 香港賽馬 網址導航
2004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22] 中國經濟崛起及香港定位

■劉佩瓊 港區人大代表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在中國內地新的發展形勢下,香港的經濟應如何定位呢?現在香港這個得來不易的金融中心地位,面對著市場發展的約制。香港只有不到七百萬人口,單靠本地人是養不起它的。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能夠保持發展,關鍵在於中國是否對香港開放金融服務業。

 中國經濟改革及發展的奇跡,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勢力平衡。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被視為一個人口龐大、經濟水平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到了九十年代,中國的經濟崛起才逐漸被確認。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2002年世界人口62億.其中五分之一是中國人。中國的GDP有12,371億美元,排於第六位(美、日、德、英、法之後);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指數調整(PPP)計算,中國名列第二,僅次於美國,隨後是日本、印度、德、法、英、意、巴西及俄國。2003年,中國公佈的人均GDP是1000美元,如果按照PPP計算,中國的人均GDP是4,900美元,相對於美($37,800)、日、德、英、法、意等國($27,000)為低,卻遠高於另一人口大國印度($2,700)。

 國際貨幣基金會估計,中國的GDP增長超過8%,遠超過世界平均增長水平,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了三分之一的比重。中國的總投資佔GDP的35%,遠超過歐盟的20%水平。而中國至今仍維持強勁的增長動力。按此預測,到了202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便由目前的第三位躍升為第一經濟大國。

由「引進來」發展到「走出去」

 中國的國際貿易在改革開放後才迅速增長。到了二十世紀末,才躍升到世界第九位。2003年世界貿易總額達152,470億美元,中國的貿易總額為8,512億美元,佔了5.6%,出口額僅次於美、德而超過日本,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二。

 對外貿易額與GDP的比例由上一世紀七十年代的10%,上升到九十年代佔36%以上,2003年,外貿比率已達60%!中國的開放政策成功地引進外資,現在每年引進外資達500億美元,已成為全球吸納外資最多的國家。2004年中,中國開始公佈對外投資額,顯示中國已經由「引進來」發展到「走出去」的政策。

 中國的外交政策由中美建交之後便轉變過來,擺脫意識形態差異的局限,廣交朋友。而鄧小平訪美也鞏固了中美聯繫,江澤民時期更試圖建立中美戰略夥伴關係,雖然兩國關係有很多問題,在「九一一」之後,中美總算在「反恐」立場建立基本共識。中國也積極擴大外交友好關係,包括能與美國抗衡的「歐盟」、南亞地區的「東盟」十國、俄羅斯、加拿大及澳紐等。對於發展中國家,中國也與東歐、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地區加強政經關係。因應世界多極化及經濟一體化的國際環境,中國採用的是多邊的外交政策,對發達國家加強貿易、投資、多元經濟合作關係;對發展中國家基於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的共同發展關係。

能源短缺令中國多邊外交變得迫切

 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保證這個大國能持續發展的動力非常重要,其中自然資源不足的問題日漸明顯,特別是能源短缺的問題,使中國的多邊外交及經濟關係變得更迫切。

 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帶來結構及制度上巨大的變化。中國的企業、特別是非公有經濟日益壯大,他們也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走出國門。在內地、過去的地區保護主義已經被打破封鎖的區域性協作所取代。「入世」的承諾對內地市場的開放也產生很大的作用。

香港經濟應如何定位

 在中國新的發展形勢下,香港的經濟應如何定位呢?

 香港相對全國而言是彈丸之地,然而GDP的規模相當於全國的十分之一,達12,349億港元。香港的貿易額達4,542億美元,等於全國的二分之一,在全世界排行第十位。香港過去是如何創造這個佳績的呢?

 香港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系。自由的企業制度對於世界市場環境的變化能夠作出迅速的反應。由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到八十年代初,香港便成功地建立以輕工業出口為主的經濟體系。隨著世界市場上產業的興替,香港的工業都能不失時機地適應轉型。由紡織業、製衣業、塑膠業、電子業、玩具業、鐘錶業等。而航運業等貿易服務應運而生,成為全世界處理集裝箱貨運最多的港口。七十年代世界貨幣制度的變化也使香港的銀行金融業走向國際化。當時的港英政府對於金融業的開放及國際化很有疑慮,因此制定銀行三級制,後來仍然要接受在完善市場規管之下開放銀行金融市場。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對當時面對勞動力嚴重短缺的香港製造業可以說是及時雨,在沒有任何政府的支持鼓勵之下,香港的製造商已經一往無前地遷到珠江三角洲加工生產,既使香港製造業的輝煌延續了十多年,也為國家的改革開放鳴鑼開路。說明香港從來都能不失時機地找尋發展路向。

金融業能否帶領港進入經濟新紀元

 香港回歸祖國、不巧碰上亞洲金融風暴。從對外貿易方面,香港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只是內地與香港的經濟協作及交流愈多,中國加入「世貿」促進減低及消除貿易障礙、加速內地市場開放,香港的經濟結構也必須作出調整。

 香港作為製造業加工沒有了配額的保護,更難以與內地及鄰近國家競爭。香港仍然存在優勢的是服務業,特別是銀行金融業。問題是香港的銀行金融及服務業能否帶領香港進入經濟的新紀元呢?

 在九十年代,全世界的公司都面對著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衝擊,進行了大幅的結構重組,銀行業務也由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走向金融投資多元化服務,並且要節省成本,擴大市場範圍及增加客戶,香港的銀行數目大幅減少。然而,香港的銀行仍包括來自亞太區、歐美、中東、非洲等的主要銀行機構。 (二之一 明日待續)(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
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甲流肆虐全球 
龔如心遺產官司 
G20金融峰會 
兩岸關係新局 
陳水扁夫婦被判無期 
粵港合作新發展 
中國經濟回暖 
「鏹水彈」傷人案 
聚焦上海世博會 
MJ猝逝 
烏市騷亂 
莫拉克重創台灣 
鐵礦石談判風云 
緬甸果敢戰亂 

文匯報屬下辦站

文匯報屬下公司

文匯海外版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