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3] 參選毋懼被標籤「左仔」
由服務地區到參選區議員,似乎是很「順理成章」的一件事,而激發柯創盛毅然參選的,也是他對出生地方的感情。「當時,我所住一區的區議員懶散得很,開會時常遲到早退,令我不禁反問自己『讓這種議員繼續工作下去,對街坊有甚麼好處呢?』」於是,年僅26歲的他於99年毅然披上戰衣,代表民建聯參選區議員。「當時,我唔介意被人說左仔、親共,因為我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而且我也認為應該樹立愛國愛港的旗幟。」
中國人應愛國愛港
首次參選,柯創盛的心情是戰戰兢兢,因為無論民建聯總部或是支部都對他寄以厚望。同時,民主黨的候選人也較強。在經過一番「朝7晚11」的落力宣傳工作後,柯順利以高票當選。到去年的區議會選舉,雖然當時的形勢不利,但他仍較99年選舉多得了900票。可見街坊對其工作十分認同。
地區得意,柯創盛晉身房屋事務副發言人行列,可以從全港性的角度去看政策問題,而他的首選,自然是房屋問題。「香港人冇乜驚,最驚冇蠳衝u。」
議員需急市民所急
他說,自己未來的目標是公屋租金、扣分制和大廈管理問題。他批評,本港有些官員「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他希望制定政策的官員不應該只是坐在寫字樓制定政策,應該多落區聆聽民意。
至於他自己,雖然當了副發言人,在處理地區問題時,一樣不會怠慢。他指出:「英國有句名言,政治由地區開始。」因此,他給自己定下「6、2、2」的規限:六成時間集中在政策研究和民建聯的政綱方面,二成用在地區與區議員做溝通的工作,二成放於支部接觸街坊。
他強調,身為區議員,必須急居民所急,當問題未「爆煲」的時候,議員就需介入處理,扮演中間人的角色調整和協商。如果等到「爆煲」後再去處理就沒有意義。「當然,有時候你做任何事情的結果等於零,但只要盡力而為就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