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園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24] 寫我遊心:拜謁潮州韓愈祠

放大圖片

 「鱷渡秋風」祭鱷台

顧 艷

 那年去廣東潮州,東道主第一天就帶我們去觀賞「潮州八景」之一的「鱷渡秋風」。那裡小巧玲瓏的一個亭子,有「祭鱷台」,還有唐朝大散文家韓愈的著名散文《祭鱷魚文》碑。看到這塊碑,我便彷彿穿越時空站在唐朝的陽光下。

佛骨事件貶赴潮州

 公元八一九年(唐朝元和十四年),韓愈因措辭尖銳激烈,上表諫唐憲宗不要迎佛骨,同時建議僧人還俗,從事稼穡。觸怒了龍顏,唐憲宗便要韓愈以死抵罪。幸得賢相裴度和崔群為之求恕陳情,才使他僥倖免於一死,被貶為潮州刺史。然而在攜家眷赴潮州途中,他的小女兒不堪顛沛之苦,因病而死。由於客觀原因,他無法呼天喊地以怨謫貶。因此他為愛女寫的悼文,沒有為侄子寫的《祭十二郎文》那樣淋漓盡致、直抒悲痛。不過,在表面淡淡的文字敘寫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韓愈真情深刻的悲痛。那是一種在特定環境中,需要隱忍、克制的悲痛。其表現方式,只是與《祭十二郎文》不同罷了。《祭十二郎文》在形式上,突破了過去祭文多採用韻文的格局,遵循了內容決定形式的法則,被《古文觀止》說成「祭文中千年絕調」。

性情卓爾屢遭打壓

 公元七九三年(唐朝貞元年間),廿五歲的韓愈中鄉貢進士(由州縣考試推選者叫鄉貢)。韓愈一生大半為官,但由於卓爾不群,鯁言無忌,故被當道者視為異己。奸小之中,屢屢落井下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關中大旱,飢民受難,他奮筆奏表朝廷《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呼籲拯救百姓,極論宮市(宮中經商,實為官倒)。結果由監察御史,貶為南粵陽山縣令。這是他第一次遭貶。

 在中國歷史上,韓愈的膽識令人稱道。大多數當官者,都是小心翼翼保住官位。真正願意為民請命、為民除惡、為民謀利的清官廉吏畢竟不多。韓愈雖屢屢被謫遭貶,所到之處卻政績斐然。在陽山,有「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並將北山改稱「賢令山」的佳話。在潮州,當他得知江中鱷魚傷人,便連夜撰寫了《祭鱷魚文》。他在文中曰:「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

百姓豎碑懷念

 韓愈治潮八月,做了不少好事。驅鱷除惡,百姓感恩戴德,萬般崇敬,在原祭鱷處,建亭豎碑,後又在東筆架山建韓愈祠。那天我們專程去與潮州市一水之隔的東筆架山,拜謁鄉貢進士韓愈祠。韓愈祠簡樸雅致,牆壁用水磨磚砌成,祠內分前後兩進,後進台基高約二點五米。正中供韓愈塑像。祠內有歷代碑記三十六塊,其中有蘇軾撰的《潮州韓文公廟碑》。蘇軾在廟碑中曰:「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

開一代文風

 蘇軾說得不錯。韓愈的貢獻不僅在政績,更主要的是以其文功彪炳史冊。對魏晉以來文壇盛行的「綺靡」之風,韓愈帶頭發起了旨在恢復古代散文傳統的「古文」運動,直言「文以載道」、「不平則鳴」,主張作文章要有現實內容,參與社會生活。韓愈是一代文宗,也是創造語言的大師。他提倡「惟陳言之務去」,強調「文從字順各識職」。並率先示範,留下了傳世名篇《師說》、《進學解》等煌煌四十餘卷巨著,詩、賦三百多首。與此同時,他還有一雙識珠之眼和一顆憐才之心。他讚賞孟郊、張籍、賈島、李賀等人的詩藝文才,為他們延譽。他待這些同儕後輩,如兄弟子侄。譬如:李賀為避父諱,不能參加科舉。韓愈便激於公心義憤,為之作《諱辯》。他在《諱辯》中曰:「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韓愈的為人之道,為文之道,堪稱「千古一人,千載一時」。我站在他的塑像前,瞻仰他一生的蹉跎境遇,緬懷他一生的輝煌業績,不禁感嘆:大師是超時空的。一千二百多年已過,他依然活在我們中間,並且砥礪著我們。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