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9] 扶貧應有針對性和實質措施
特首董建華昨日透露,政府將會成立一個由外界及政府組成的扶貧委員會,以解決貧富懸殊問題。扶貧政策將會循發展經濟、提升教育水平,以及提供再培訓機會三個大原則作考慮,亦會有針對性地研究減少跨代貧窮的政策。
特首董建華將扶貧作為新一年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是認真傾聽民意訴求的體現。由於經濟全球化及內地經濟迅速崛起,香港製造業乃至服務業的工序和職位快速外移,造成本港勞工大量失業與邊緣化,這是導致香港貧窮惡化的結構性原因。貧富懸殊增大,衍生諸多社會問題和矛盾,累積較深怨氣和戾氣,不利社會穩定與和諧,亦不利推動經濟復甦和轉型。董建華回應民意,將扶貧作為施政重點之一,可紓緩階級對立和社會矛盾,令政府管治取得民意支持,有助香港社會和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們認為,扶貧政策尤其應針對綜援安全網之外的低學歷、低技術和低收入人口,並著意減少跨代貧窮問題。領取綜援人士實際上已獲得扶貧支持,而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平往往低於綜援人士。綜援家庭的下一代亦須在提升教育水平等方面得到援助,以減輕跨代貧窮現象。
扶貧並非單靠派錢,更重要的是有效的政策措施。特首有關扶貧政策的三大原則方向正確,唯須具備實質內容,以避免流於空洞。將成立的扶貧委員會,應該多做實事。在發展經濟方面,解決低技術低學歷人口的失業與邊緣化問題,應大力扶植一些能夠吸納這些人口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例如環保回收業、社區服務業等,特別要充分利用CEPA零關稅,以優惠政策吸引製造業投資,推進新興工業,為低技術低學歷人口創造大量職位。在提升教育水平方面,目前本港的9年免費教育實際上堵截了不少貧窮家庭子女進一步提升教育水平的權利和機會,當務之急是落實12年免費教育。解決跨代貧窮問題,除了提升教育水平外,消除綜援下一代的網絡鴻溝不可忽視,政府可向綜援下一代提供電腦專款援助。
扶貧還要有廣闊眼光,本港人口結構的轉變,老人、單親及新移民家庭的增加,亦是構成貧窮的原因。因此,檢討移民政策,放寬目前老人領取生果金和綜援的離港時間限制,落實老人移居內地政策,都應該考慮和落實。(文匯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