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3月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3-09] 不幸童話

放大圖片

 浪跡天涯的波特萊爾三姊弟,注意左邊的路牌,提示著不幸的命運。

麥 琛

 童話顧名思義是講給小孩子聽的故事,理應正面勵志,報喜不報憂,力圖塑造一個完美新世界。不過,西方童話很多時都不遵從這個原則,例如給後母欺凌的灰姑娘、給豺狼吃掉的小紅帽等,都是描寫不幸的故事。

 即使在現代,本質上算是半套童話的《哈利波特》,主角也要設定成被關在樓梯底的天才魔法師;既然《哈利波特》能夠風行全球,大概顯示觀眾(兒童?)特別鍾愛受盡壓迫的角色。

不幸的吸引力

 《哈利波特》風頭一時無兩,不過由作家尼蒙利斯撰寫的一系列怪誕童話,在美國卻可以直逼《哈利波特》。尼蒙利斯的童話系列在1999年面世,至今已是第11集,賣出超過2,700萬本,翻譯成39種語言,連續600星期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這部小說已經拍成電影,還改了一個相當不幸的片名──《尼蒙利斯連環不幸事件》,去年聖誕成為英美開畫榜首,看來英語世界的住民果然對不幸情有獨鍾。

 本月17日,這齣電影將登陸香港。

 既然是不幸童話,故事主人翁必定要是小孩子,而且不可以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果然,主角波特萊爾三姊弟是孤兒,父母手牽手在一次火災共赴黃泉。正如哈利一樣,孩子不能獨活,一定要由親戚收留,然後施予虐待。三人受遠親奧拉夫伯爵(占基利飾)照顧,終日惶恐被伯爵私吞父母遺產,於是決定出走,投靠其他親戚。為保持故事的不幸,其他親戚必定同樣奇形怪狀,例如有愛在頸上纏上八呎蟒蛇的莫迪叔叔(比利干諾利飾),以及異常神經質、永不接近暖爐、雪櫃、電話的約瑟芬姨姨(梅麗史翠普飾)。

破壞式幽默

 既然故事古怪,作者也不便太過正經。尼蒙利斯原名丹尼爾漢杜拿,年僅34歲,他在致傳媒公開信裡提到:「我抱歉告訴你,這齣電影令人極度不安,他關乎三個精靈的孤兒、一個大壞蛋,以及一段令人毛骨怵然的不幸故事……無論如何,我都會繼續研究伯爵可以如何對三人施予不幸,而你們則可隨便選看其他輕鬆小品,例如關於芝士火鍋的紀錄片等。」

 執導此片的畢斯貝寧(過往作品有《鬼馬小靈精》、《天使多情》等)說,故事隱含「成人應當聽從小孩子」這個主題。他說:「故事給予小孩子靠自己天份生存下去的權力。」監製茱莉亞比絲達表示,其實在小說正式出版前,已經購入了小說版權。「我們看過(小說的)草稿後,就馬上購下版權,因為我們很喜歡作品的破壞式幽默,是兒童文學的新嘗試。」她說。

 占基利飾演欺壓兒童的大壞蛋,單是想像已經覺得有趣。如果各位喜愛笑聲中的不幸,就要留意《尼蒙利斯連環不幸事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