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20] 甘肅驪靬人祖先或是羅馬軍團 放大圖片
古羅馬後裔在省城表演當年東征伊朗的「魚鱗陣」。
本報駐西北記者 穆曉晴 資料及圖片提供:關亨、高耀峰
在甘肅省永昌縣者來寨,生活著一些身材高大、膚色深紅、鼻樑高聳、眼窩深陷、毛髮棕色,具有明顯歐洲人相貌特徵的人。雖語言、生活習慣與當地人毫無二致,但外形絕非亞洲人種,據考證,此群體為當年古羅馬軍團的一支東征部隊流落於此,並與當地人同化,但「不東不西」的他們千百年來飽遭白眼與嘲笑。如今,隨著古羅馬軍團後裔身份被確認,又使他們揚眉吐氣。新一代的「驪靬」正欲以此身份來打造他們的未來。
西元前53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克拉蘇率4萬大軍東征伊朗。卡萊戰役,幾乎全軍覆滅,克拉蘇戰死。克拉蘇之子、第一軍團長普布里烏斯率6,000人突圍,卻未返羅馬。西元前22年,羅馬和伊朗言和,伊朗交還羅馬戰俘,但其中並無克拉蘇之子及所屬部隊,伊朗亦無人知其下落。當年的羅馬戰俘、流散士兵陸續回到羅馬,而第一軍團從此不知所終。殺出重圍後的第一軍團的將士消失在牧草連天的亞美尼亞草原,也消失於歷史的天空。歷代羅馬史學家和世界史學家苦尋無果。
兵潰東逃 定居中土
在羅馬第一軍團失蹤20年後,中國版圖上忽然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縣名——驪靬。縣名設置的背後,有著非同尋常的事件:西元前37年,山東曲阜人陳湯被漢元帝任命為西域副都護。次年,陳湯矯詔集兵,聚十五國兵力長途奔襲,滅殺漢朝政府心腹大患——匈奴郅至單于,在俘虜中有許多黃頭髮、凹眼、鷹鼻的兵士,這些人正是當時被稱為「驪靬」的羅馬人。卡萊兵敗後,羅馬軍團的殘餘部隊逃出伊朗後一路東行,所到之處都是遊牧民族,為了生存,羅馬潰兵沒有解散,為了發展,常常又被小國家小部落僱用,替人打仗報仇。
陳湯將千餘名驪靬降人初置於水草豐美的張掖郡所轄番禾縣,後奏請漢元帝專設驪靬縣,以安置驪靬降人,漢政府把驪靬降人安置在富庶之地,體現了漢政府的寬闊胸懷。驪靬城作為羅馬的中亞僱傭軍受漢朝政府收編的駐徧地,從此名列漢朝中國版圖,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隋開皇12年(西元592年),鑒於驪靬人已和漢族人融合,隋文帝下詔將驪靬併入番禾縣,驪靬建縣600多年後,自此消失。
羅馬古村 旅遊熱點
歷史滄桑巨變,當年的驪靬古城已成殘垣斷壁,殘存的漢代烽燧、漢代軍營遺址瀰漫著古代戰爭的蕭殺之氣,它們見證了古羅馬軍人在異國土地上的生存足跡,也目睹了他們的後裔繁衍生息的艱難與快樂。古羅馬軍人領略並習慣了大漢王朝的風俗,也漸漸適應了這個泱泱東方大國的政治與生活。者來寨因有羅馬軍團後裔驚現,現已更名為驪靬村。
永昌縣已成立驪靬研究會並安排羅馬軍團後裔專職從事研究工作。一些高學歷、有思想的年輕羅馬軍團後裔從最初的驚喜轉為琢磨如何大做驪靬文章:由於河西走廊是旅遊熱點線路,永昌縣又緊鄰連(雲港)—霍(爾果斯)國道線,「羅馬城」成為正在醞釀中的旅遊專案,當地人更把「驪靬」註冊成商標,並計劃推出以「驪靬」為品牌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