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4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4-12] 亦有可聞:明朝的遠行者

放大圖片

廖楚強

 我國明朝有兩位傑出的旅行家,一位是江蘇江陰的徐霞客;另一位就是福建連江的陳第。

曾是一方將領

 陳第字季立,號一齋,生於明嘉靖二十年即西元一五四一年(比徐霞客早四十六年)。陳第本來是一位愛國儒將,曾經先後充當民族英雄俞大猷和戚繼光的得力助手。他也是一位學者和詩人。他所著述的《毛詩古音考》和《屈宋古音義》,在文字學、音韻學方面,都有重大的價值。而在我國的旅遊史上,他更是一位毅力過人、出類拔萃的旅行家。他的旅遊活動,大部分是在七十歲以後。一位古稀的老人,單身匹馬遨遊五嶽,真是難能可貴!

 陳第遊五嶽,是以南京為出發點的。在遊五嶽之前,他曾在六十九歲寫了一首《戒詩》寄給連江老家的兒子,表示準備出遊五嶽的決心。兒子當即哭勸父親不要遠遊,這麼老了,太危險!但是陳第的遊心已定。「生既耽五嶽,死豈戀一方。」他不拘泥世俗,死生置之度外。

七十一歲遊嵩山

 西元一六一一年,明萬曆三十九年,陳第已經七十一歲了。就在這一年的秋天,他開始從南京出發,第一站遊中嶽嵩山。先經過安徽,渡淮水,入河南,一路上只見他「鬢髮星星亂,衣裘襲襲輕」。有時是「荒村問沽酒,未得一壺傾」。就這樣走了二、三個月,終於到達嵩山,遊覽了天中閣、觀星台;觀看了秦槐漢柏等名勝古跡。在嵩山流連了一個多月以後,就由原路回到南京。

西嶽北嶽感慨多

 第二年,即七十二歲的秋天,陳第又從南京出發,遊西嶽華山。其路線也是先經過安徽,入河南,路過商邱、開封、中牟、鄭州、滎陽、洛陽、新安、澠池,出潼關,入陝西,最後攀登華山;並且順便遊了終南山。同年冬天,又由原路回到了南京。這一路上,來回行程四千多公里。

 陳第在七十四歲的初夏,又是從南京出發,遊北嶽恆山。這一站行程更遠,一路所見,已是邊塞風光;而且盡是令人傷心的景象:「遠為尋恆嶽,長驅日欲黃;人煙千里少,山色九邊長。夏盡方收麥,秋初已履霜;誰憐乘障卒,半歲泣無糧!」(《五嶽遊草.塞外》)

 在這一段的旅途所見,使陳第感慨萬千。這一帶已是明朝的邊防要地了。當年北方蒙古族中的「韃靼」部落,經常侵犯明朝的邊境,和東邊的「倭寇」構成了明室江山的兩大外患。陳第在壯年時期,曾經由俞大猷和戚繼光的共同保薦,到古北口潮河負責北方防務。在陳第駐守古北口的七年中,北方安寧無事,「韃靼」不敢輕舉妄動。但是由於當時朝政腐敗,權臣當道,一個耿直無私的愛國將領終於站不住腳,而不得不被迫解甲歸里。這就是他詩中所說的「壯年懷抱未曾施」。如今他又來到北方的邊陲之地,而所看見的明朝江山,顯得滿目荒涼,更加破碎!「民飢軍亦困」,「半歲泣無糧」。這怎麼不叫一位愛國老人感到寒心!看到這些,身上不寒,而心中先寒了!

 北嶽之行,陳第自然是更加艱苦的。「借宿依茅屋,人家獨困窮。麥豆客為飯,簞瓢已自空。」(《五嶽遊草.雨宿磁窯村在恆山下》)陳第自甘經受飢寒的考驗,終於到達恆山。三個月之後,又成功地從恆山回到了南京。

遊罷南嶽無憾而終

 七十五歲的夏天,陳第又進行了南嶽衡山之遊。這一次是由長江上溯,入湖北,先登黃鶴樓;下湖南,泊舟城陵礬,浮遊洞庭湖;又到汨羅江憑弔屈原古跡;最後南下衡山,登祝融峰頂坐觀日出。

 陳第遊畢衡山,便買舟至淥口(現屬株洲市),取道江西入閩,最後越過武夷山,順閩江下行,回到福建的老家連江縣。

 陳第早在四十三歲,由古北口解甲歸里時,就曾特意路過山東,登臨了東嶽泰山。所以五嶽之遊的志願,在七十五歲遊完衡山,算是最後完成了。「五嶽未遊終不死,幹將萬里出風塵」,在遊畢五嶽的二年之後,這位意志堅強的老人,就在自己的家鄉連江縣城西龍西鋪的家中一病不起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