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4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4-12] 海闊天空 :參觀博物館學英語

蘇狄嘉

 不知不覺間,香港歷史博物館已成立三十周年了。「三十而立」,博物館走過艱辛的歲月,由在星光行租用地方作臨時館址,到今天在九龍科學館道,有一座自己的館址,歷史博物館創立了展出香港歷史的名聲。

 孩童時候,香港沒有自己的歷史,印象中,李鄭屋村的古墓、九龍土瓜灣的宋皇臺,便是香港歷史的全部,學校組織師生旅行團,到離島長洲旅行,老師以說故事形式,介紹島上的張保仔洞,也算是香港歷史一部分,不過,只是口述的野史。

 七十年代,香港工業起飛,社會逐漸富庶,於是,發財立品,開始有人宣揚本土文化、本土歷史,培植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歷史博物館應運而生。

 港人比較熟悉的,可能是近年落成,在沙田的文化博物館,另外,還有自己特色的港島柴灣的海防博物館,以及羅屋民俗館等。

 早幾個月,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構思驚動社會人士爭論,還惹來了世界兩大名牌博物館,爭取在港落腳,博物館這個冷門題材,忽然被炒熱,三分鐘熱度過後,大家又忘記了,把它拋諸腦後。

 我曾經作過一個調查遊戲,問飯友們兩個問題,第一,香港有幾個博物館?第二,你有否去過所有館參觀?答案是可預期的,既沒有人能答出所有館的名稱,更加沒有人有興趣去參觀所有館!

 實在佩服在香港各個博物館服務的專業人士,絞盡腦汁去設計各式各樣與「本業」無關的活動,吸引公眾到博物館參觀。

 譬如,為慶祝立館三十年,歷史博物館組織了一台互動劇——《拚搏英雄傳》,在館內演出,入場觀眾可參與一起演出,劇情自然是描述香港人由零開始,掙扎奮鬥成功的經過。 另外,博物館大力搞各款親子活動,包括專人教授繪畫,甚至有外籍人士教兒童學英語,參觀古物學講英語,絕對有香港特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