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4月1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4-15] 馬國明看香港前衛學術起落

放大圖片

洪 磬

 早前《藝訊》,刊登了「曙光圖書公司」負責人馬國明的一篇文章,回顧經營香港絕無僅有的英文學術書店的二十年,從書店的營業狀況反映期間香港學術潮流的起落。

 近日灣仔的文化景象相當紅火,繼有灣仔書節來個書店大檢閱,Mega Hotel計劃被禁,又有修頓中心重建開始構思。剛公佈在巴路士街,位於曙光及青文書店旁的一列戰前唐樓,會保留向街立面,建成公園,灣仔將會變成怎樣?

 鏡頭一轉,來到作為這個人口稠密的舊區以至全香港絕無僅有的精英書店,看看香港在市面上愈來愈注重「文化」之時,尖端學術的前景如何。

全盛時固定客人一百多

 曙光成立於一九八四年,馬國明不諱言,作為專售冷門書籍的店,能生存二十多年,而且「不但可以養妻活兒,而且還過得挺快活」,反映了香港這個人稱「文化沙漠」的地方,藏著不為人所留意到的求知群眾。

 學術在香港這個講究學而優則仕的中國人社會裡,往往帶著功利目的。大學課程的西方思想界前衛著作背後的大支柱:「求學問只是為了發展個人潛能,建立個人知性」,和「馬克思提出要打破靜態理解社會的傳統,要積極改造世界」,二者一向都是格格不入。

 馬國明的書店在正式成為一間店舖之前,是天主教大專聯會的引申機構,透過直接從外國出版社訂購英文學術書籍,再在大學校園辦書展出售,籌募經費。而其客源,也來自年復一年的,都有少數「不甘於為讀書而考試嘗試跳出課堂的框框,自行接觸當今之世的前衛學術思想」的學生。

 在全盛時期的九十年代初期,曙光的固定學生顧客有一百多名,對於一間小小的書店,已是不小的數目,足夠維持。當然,這也得力於主持人馬國明本身對學問、對書籍的熱愛和熟識,選書的眼光精準,又能以讀書人的角度向同好推介合適的好書,形成雙向的互動氣氛,不能不算是香港這個商業地方的一個短暫的小小奇跡。

看不到新面孔了

 但好景不常,用馬國明的話來說就是「欠缺了一段成熟穩重,而活力又未減退的中年期。當書店運作漸上軌道的時侯,卻要面對顧客逐漸萎縮的現實。」

 在過去十年,每年九月開課時的新面孔不見了,只剩一班常客。但少數的常客在營運上是很困難的,因為新書若不適合,便即成為存貨,若無新客源來「認領」,積壓了資金便無法訂購新書,形成「自然界的生物品種,數目不斷減少時,因近親繁殖,而走上滅亡之路。」

 從馬國明的口吻看,這個惡性循環已經開始,書店關門的日子正在倒數。令人可惜的是,這班馬國明口中「不理經濟下滑、信心瀕臨崩潰的社會現況」,「不會亦不曾得到社會認同」的人,既難再找新書看,亦後繼無人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