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19] 邵氏光輝的日子放大圖片
文:黃 靜
香港邵氏電影王國,五十至八十年代,橫跨逾三十年的「家族生意」,是一塊立體而完整的地圖:製片、發行、設院線,訓練藝員,簽約明星……按圖索驥,勾勒香港電影發展史。
自天映娛樂2003年重新修復邵氏電影並推出影碟以來,回憶、紀念邵氏的活動四處進行。出版「邵氏光影系列」書籍;影院辦邵氏電影展,一系列座談會,電視重播邵氏電影,更加上解說——凝聚了當代人或後輩,電影工作者或影迷的集體回憶。
李菁:與邵氏共榮辱
「李菁,被稱作與邵氏共榮辱的女影星,當之無愧。若要研究邵氏電影,經歷她的演藝生涯,等於經歷了邵氏的興衰。」甘國亮,由邵氏訓練班培養出來的演員,現為新城電台總經理,出席三聯書店主辦之《我看邵氏光輝的日子》座談會上,充滿感情說道。講座主持、偏愛同期明星何莉莉的林奕華,也表認同。
閱讀李菁,等如閱讀邵氏風格:身處不同時代的新舊潮流轉型中,努力適應甚至爭取領導位置。李菁由少艾時學歌學舞,擔演玉女,至後期拍cult片,像《人海奇花》,在《丹麥嬌娃》中更作SM演出……出賣自我,只為在任何階段取悅普羅大眾。就像邵氏,面對社會氣候變化、電視媒介的引入,制度改革轉型,浩蕩三十年。直至90年代,邵氏在新藝城、德寶的沒有道德框架的俚俗中湮沒。
甘國亮和芸芸50年代長大的香港人一般,生活與邵氏糾纏,由年幼大量吸收的養份,並見證王國的誕生;至長大後加入演員訓練班,當邵氏電影男主角。
「我是親眼看著邵氏建立王國的,由創辦《南國雜誌》,到買地皮建電影城,到辦公室樓落成。知道嗎?辦公室在當時是很新穎的概念。」50年代早期,即邵氏進入伊士曼彩色闊銀幕年代之前,「我被手抱進戲院看的,就是李翰祥反映社會現實的黑白片《後門》。」「當時並未投放這麼重的資本,歌舞昇平、資本主義面貌的場景還未出現。」
蛇殺手:照搬荷里活片
1958年,內地勢力移師香港,變身王國,邵氏電影風格轉為以中產為目標觀眾的國語片。「那年代,看國語片是身份象徵。西片票價3元5角,國語片2元4角,粵語片1元7角。」
連價格也是中游的,果是中產消費。場面豪華悅目、題材皆圍繞中產階級倫理關係,反映中上階層的背景心態。
一個遠離現實的銀幕故事,自需要「閉門造車」,荷里活的製作方法。邵氏沿用的片廠制度「照辦煮碗」自荷里活,甚至連創作也會明目張膽抄襲荷里活。甘國亮坦承,他主演的《蛇殺手》,就是將荷里活的《鼠》搬到華語銀幕。
與邵氏鼎立主宰國語電影的有電懋、鳳凰/長城,最緊隨荷里活模式的邵氏,其品位一直被詬病。
「坊間最常見的比較是,電懋文學氣息重,都市味道,邀得才子才女如張愛玲、秦羽為其寫劇本。電懋又怎會不想拍荷里活式大片?只是財力不足,做不到。」甘國亮直指工業運作的現實。
邵氏主要有兩個時期與社會氣息最貼近,拍下不少草根寫實之作。第一階段,如前文提及,在於50年代中建成邵氏王國前;第二階段,始於70年代。
60年代中期,社會並不平靜,免費電視開台,銀行擠提潮……。曾是與外間隔絕的世界,70年代「被迫」開放,邵氏改拍粵語片,不再堅持固有界線。
「免費電視一方面打沉獨立粵語片獨立製作,也令粵語電影復興。邵氏看準時機,而與電視互相合作/利用,在邵氏片場拍出像《七十二家房客》的升斗市民題材、由電視藝員擔演的粵語片。」
片廠:流水作業
這些電影的湧現,社會關懷意識與成本計算混合為一。甘國亮1982年拍下的《蛇殺手》,寫實風格竟不多不少因為導演被「攆」出片廠外:「邵氏當時受寵導演優先佔用、搭建廠景,選擇製作班底。不在此列的《蛇殺手》導演桂治洪,也唯有以街道代廠景。有限成本下,他選擇新演員任主角之舉很聰明,他更能駕御作品風格和拍攝進度;要知道,明星隨時會被大導演邀走拍其他片……」邵氏後期,始風行部頭制,獨立製片。
反映生活的《蛇殺手》免不了販賣暴力與色情——為迎合東南亞市場口味。活在制度下的導演,只能做到最好。
片廠制度的利與弊,早被反覆枚舉。最明顯的強項是善用資源成本、效率、制度化管理。甘國亮提出的新鮮見解是,「江毅導演可算是當中的表表者。他一年拍十多部電影,全為閉門製作,固定三、四位明星。現在竟要感謝他這些流水作業作品,其延續性可以成為演員如謝賢的演藝歷程的參照。」
至於片廠制度帶來創意限制、不斷複製類型電影等問題,在此不再贅述。「看楚原導演的《春光花月夜》時,那些把主角都拍得迷蒙的遠鏡令我疑惑。後來才知道是低成本下,少用close-up鏡頭,明星因而發揮不到其魅力。」林奕華細心點評說。
會上,很大篇幅的討論是環繞邵氏明星:由邵氏捧紅女星的高明,至藝高人膽大的讓男星吳雨登上《南國雜誌》封面,再談到當家花旦受一輪火速上位新人脅迫,她們都走上自盡不歸路的悲劇……「光輝日子背後有很多不光輝的日子。」甘國亮不覺得光輝與否有多重要,重要在它於這個時代的意義。
從香港看邵氏,從邵氏看香港。
邵逸夫2002年還成立了新電影公司「電影動力」,這段「邵氏歷史」仍未寫完,說不定還另有天地。
後語
「七、八十年代獨立製片湧現,其拷貝命運坎坷,落到大型電視台,間中在深夜時分被播映。更可能,流落到三藩市、越南等地,流失了影畫歷史。」邵氏制度立下的功德,七百多部作品被珍藏,現代人仍有幸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