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0] 觀眾有話講:大長今短說
■周伽然
一直以來,韓國也是用「漢字」的,而現在我們見到的韓文稱「諺文」,其實意思是一些民間用的低下文字,而且在《大長今》的年代,「諺文」根本未被頒布為正式文字。時至今日,由於諺文只是拼音文字,事實上佔七成流通的韓文詞彙與中文是相通的;這比例的確很高呢!識字率低是古代各國的普遍情況,韓國也不例外,這是由於物資匱乏和教育與社會地位有密切關係的緣故。即使在頒布諺文以後,朝鮮王室和官員全繼續用複雜難學的漢字,直至朝鮮滅亡(約在二十世紀初)。在長今考進內醫院的面試裡,不是有一節是考她們是否識字嗎?可見識字並不普遍,且懂漢字才有進入宮廷(統治核心)的資格;另一方面,當然也由於她們得看的醫學典籍全由中國傳入的緣故。
朝鮮初用漢字當然是中國主動把文字傳過去,為求達到支配朝鮮的政治功能,在古代,朝鮮接受中國的冊封和運用漢字也是臣服的表現;到後來,這已演變為純粹出於朝鮮王朝自己的政治動機:劃出「統治者是使用漢字、而被統治者是使用韓文」的界限。除了用「漢字」以外,朝鮮的讀書人學的也是儒家經典,也有以科舉取士的情況,可見他們是極深地接受儒家思想的;劇中那些抗議王后向長今下密令醫治國王的,不正是「儒生」嗎?
至於後來全盤韓文(諺文)化以提高民族自尊的情況,又是自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原因可回溯自二十世紀初,當時日本為實現其侵略野心,首先便吞併了朝鮮;而中國在滿清亡後,經歷一連串的內亂,當然無暇顧及朝鮮了;這種情況一直維持至二次大戰結束。對韓國人民來說,被日本吞併與臣服於中國是大大不同的,充滿了亡國之恨。於是在戰後,韓國「復國」時至為首要的任務,而能推動人民盡快自強起來,最強的旗幟便是民族主義了,而高張民族主義便必須去掉日本以及中國對韓國的影響。在民族主義運動的策略下,韓國在戰後禁掉漢字,並藉「諺文」以發揚其民族的獨立性。
要不要恢復漢字在當今的韓國是一大爭議。在歷史上,儒學是與漢字結合的,但當代的韓國儒者卻要同時強調儒學和韓國民族尊嚴。一直以來,韓國的文化發展與中國也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退溪,它的肖像被畫在一千元的鈔票上,在韓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他的著作全是用漢字寫成。廢掉漢字與去掉韓國自身的故有文化也沒甚兩樣。國家認同本身不見得是壞事,但沒有歷史和文化的支持,而只剩下政治的國家認同,那不單是不健康的情況,甚至是有點不切實際的,不是嗎?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