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1] 豆棚閒話:唐詩中的袖珍小說放大圖片
■華三川水墨畫《尋隱者不遇》詩意
■徐昌才
唐代詩歌中若論行文的懸念迭現,情節的曲折多變,以及主旨的含蓄蘊藉,我以為金昌緒的《春怨》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最類似於微型小說,作詩而近於小說,以小勝多,以點代面,尺幅千里,正如巴爾扎克說的「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這不能不說是詩歌創作的一個奇跡。下面對這兩首詩的特點稍作分析。
《春怨》極盡曲折之妙
金昌緒的《春怨》是這樣寫的:「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這首詩四句20個字,寫得懸念迭現,波瀾起伏。首句點明綠楊枝頭,黃鶯宛轉,本來黃鶯不論從形體的玲瓏小巧,輕盈自由,還是從歌聲的清脆響亮,悅耳動心來看都是人們熱愛、歌詠的對象,可是女主人公卻非要「打起」它,趕跑它,這是何故?第二句「莫叫枝上啼」,回答了首句的問題,原來是不要讓它在不該啼叫的時候啼叫。這一聲又一聲的啼叫在女主人公聽來絕對不是悅耳動心,而是讓人感到心煩意亂,坐臥不寧。女主人公需要一個清靜安寧的空間,她心事重重,憂心忡忡,那麼,她有什麼心事呢?她正在做什麼呢?第三句「啼時驚妾夢」,直言其事,回答第二句的疑問,原來黃鶯的啼叫打擾、驚醒了女主人公的沉沉酣夢。此夢如此深沉,如此重要嗎?都快天亮了,該是夢醒起床的時候了,女主人公何以如此癡迷眷巒,沉迷(醉)不醒?她到底夢見了什麼呢?第四句「不得到遼西」點明答案,原來她正心馳神往,夢飛遼西。遼西是遙遠的邊地,她的什麼人在遼西?和她是什麼關係?他又為什麼背井離鄉,遠走遼西?一切盡在不言中,留給讀者去想像,去回味。詩歌四句,只說一事,卻不一語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層次重疊,極盡曲折之妙,好似抽蕉剝筍,剝去一層還有一層。讀來扣人心弦,引人入勝,這正是小說的筆法寫詩的效果。
《尋隱者不遇》起伏跌宕
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歌本來寫一個簡單明瞭的問答片斷,卻寫得含蓄曲折,巧妙別緻,寓問於答,意趣橫筆,懸念迭現。「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問語全省,只從下句童子所答「言師採藥去」可以想見問的大概貌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採藥於何處」這問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的問題。明三問三答,須用六句方能表達完整,賈島採用了寓問於答,以答代問的手法,以精言妙語20字表達,真是含蓄得深奧,簡潔得可以!此外,此詩三問三答,逐層深入,感情表達,曲折起伏,也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松下問童子」時,問者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心生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悵然若失,無可奈何了。問者感情曲折變化,起伏跌宕,突出了他對友人(隱者)的仰慕和嚮往。
綜上所述,寫詩像寫小說一樣,注重起承轉合,注重懸念沒置,情節變化和人物刻給。從而使詩歌具有一種尺水興波,尺幅千里的表達效果,賈島和金昌緒的確是詩中高手,而這樣的詩中精品也更值得我們與小說比較而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