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6月1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6-11] 嘆息的歷史:首家文革博物館

■佩 瑜

 「要以史為鑒,千萬不要讓文化大革命的歷史重演!」這種使命感驅使文革倖存者彭啟安這九年來四出籌募經費,建立大陸首家文革博物館,具體地呈現文革的歷史。不過,文革史料在大陸一向是敏感的課題,這家博物館的落成是否如觀察家所言,標誌著執政黨愈來愈有勇氣面對這痛苦的過去?

澄海:文革重災區

 一次汕頭市澄海區要在塔山建旅遊景點,請來當時退下來當政府顧問的彭啟安到場指導。澄海區曾是文革的重災區,在塔山上就發生過南徽事件,涉及少數群眾衝突,更被定性為「涂城進攻南徽的反革命事件」,造成廿四人死亡。在整個文革中,武鬥死難者高達四百多人,傷殘的則有四千五百多人。彭啟安本身也曾在文革時,被批鬥三百多場,困在鐵窗三個多月。他的五哥更是在文革中被活活打死,葬在塔山上。考察時,彭啟安無意中發現這些亂墳,勾起這段痛苦的經歷,猜想或可在此作些紀念性的建築。

 碑廊銘史位於塔園的正前方,刻有「建設塔園,啟迪後人」;明鏡台坐落在山坡上,置有大石鏡及於結束文革有功的葉劍英銅像,兩旁有十本石書,如《牛棚雜憶》、《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我的一個世紀》等。石筆書史則是一支高十米、直徑八十五厘米的大石筆,有秉筆直書之意。往東走三百多米,可見一刻有「警鐘長鳴」的亭,警示人們要防止再犯歷史的錯誤。連同其他十一個景點,雖都以反思文革為題,但都只是零碎地分佈在各個角落,所以塔園最多只能稱作遊園。塔園一直只以民間方式營運,沒有得到政府的肯定。不過,一次汕頭市市長遊過塔園後,留字認同它警示後人的作用,是首次獲地方官肯定。

巴金的願望

 一九八五年,文學家巴金提出建文革博物館的構思,他說:「絕不讓我們國家再發生一次『文革』,因為第二次的災難,就會使我們民族毀滅。建立『文革』博物館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惟有不忘『過去』,才能作『未來』的主人。」零三年,那位肯定塔園的市長要赴城工作,臨行送給彭啟安一本巴金的《1966-1976:文化大革命博物館》。閱罷,他茅塞頓開,於是根據書中內容,把「文革」分為十二個館,並摘錄書中的圖文成博物館的核心展品,加上園內已有的景點,建立一間真正的文革博物館。

 彭啟安為此努力尋找資金,曾寫信給生於潮州的「華人首富」李嘉誠,獲他捐助三十萬,最後結集到一千一百萬的資金,把巴金的呼喚變成現實。他說,雖然博物館沒有直接得到政府的准許,但觀乎地方官員的態度,相信這個民間「文革」博物館已得到領導人的「默認」,例如在汕頭市省委書記視察塔園及其博物館後,《汕頭都市報》便在頭版位置做了題為《澄海建成國內首家民間文革博物館》的長篇報道,不過,其他主流傳媒如電台、電視台就沒有報道了。

 英國作家威爾斯有一句名言:「歷史是教育與災難的競賽。」彭啟安期望博物館能夠獲更高級別的官方肯定,但更希望博物館能夠以人民的方式去補充歷史,警示人民不要再重蹈覆轍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