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2] 豆棚閒話:一個城市的文學館放大圖片
陳建功(右)與潘耀明。
■張俊峰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舉辦了「中國現代作家簽名本展覽」,這次展覽將由六月十八日持續至七月十六日。對香港來講,這次展覽的價值毋庸置疑,尤其是為了配合此次展覽而舉辦的「中國現代作家簽名本講座系列」,講者涵蓋了學界與文壇的諸多名家,非常令人期待。為了凸顯這次展覽的定位和意義,中大圖書館在展覽的開幕禮上邀來了一位嘉賓—中國作協副主席和現任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陳建功。
開幕禮的當天晚上,香港作家聯會就邀請陳建功在新都會酒樓參加座談會。與會者真可謂「往來無白丁」,除了作聯的一批本地作家外,多位香港文化界的名家也有蒞臨: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金聖華,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單周堯,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城市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張隆溪,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子平,還有香港大學新聞傳媒研究中心的錢鋼。
港建文學館有意義
一九八一年二月,巴金在香港《文匯報》上撰寫的文章中,呼籲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四年之後,文學館終於落成。二○○○年,文學館遷到了條件更完善的新址。在北京這座匯聚了中國文化菁英與世家子弟的名城,現代文學館的功能超越了檔案存放、保護、展示的層面,它更構成了涉及現代文學在中國的定義與價值延伸的重要一環,它是北京這座大城中特定人群的文化社交空間,它也是北京在文化凝聚力和優越性方面的核心之一。
以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的身分,陳建功在開幕禮上,當被問及香港是否需要在西九龍文娛區建立香港文學館時,他給予了肯定的答案,他覺得在香港建一座文學館很有意義。在當晚香港作聯主辦的座談會上,陳建功再次重申了這一點。
50萬件文獻 見微知著
在與會者面前,他介紹了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活動。文學館目前館藏大約五十萬件文獻和紀念品,主要是大量作家手稿,其中有四十萬件是捐贈的作品,其中魯迅先生的弟子、著名作家唐弢先生一人就捐贈了四萬件個人收藏,包括大量珍貴的現代期刊版本。陳建功說,最近的重要事件,是從日本運回了艾蕪的日記手稿等文獻,這些文件共有一噸左右,因為是捐贈,所以僅花了六萬元的經費就完成了收藏。實在是一件幸事。
而作為館長陳建功,對現代文學館的資料收集和管理有兩個明確的目標:一是把文學館轉為版本型的圖書館,以專業的名稱索引,來為藏品建立有效的體系;二是申請經費,把藏品電子化,把文學館轉變為電子圖書館。這可以為中國文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現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便利。
至於展覽功能,陳建功覺得目前的方式太死板,他很想作一些珍品展。一代大師沈從文,因為要資助一百多個貧苦地區的學生,晚年生活非常清苦。陳建功拜訪他時,看到他的一把舊沙發已經很舊了。陳建功曾想讓下屬送一套新沙發,去把那套舊的換回來作為文學館的藏品,沒想到沈從文自己讓人把沙發送了來,留給陳建功個人作紀念,弄得他都幾乎捨不得交給文學館了。這珍貴的紀念,雖然不是文獻,但卻是伴隨著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標記,作為展品,意義誠為難得。其餘種種還有不少,無不見微知著地寫意了中國現代文學作家群體的風情。
陳建功也提到文學館話題以外的中國文學創作活動,尤其令人期待的,是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以及《沉重的翅膀》與《愛,是不能忘記的》作者張潔,用十二年時光寫成的《無字》。
籲翻譯家獻手稿
一席話疏疏密密地講下來,聽眾提出了許多問題。金聖華教授說,文學館應該基於中國現代文學很大程度上受外國文學影響的事實,考慮收集現代著名翻譯家的作品手稿。她希望能夠遊說這些手稿的海外藏家,把這些珍貴的文獻捐贈回來。陳建功當場贊成這個提議,他承認以前對翻譯家作品不夠重視,但那些作品又是重要的,例如近年翻譯家陳德望先生重譯的但丁作品,就堪稱經典。遺憾的是,許多作家和翻譯家,都會把手稿捐贈給地方政府,因為保存不善,許多文本都損失了。他會呼籲翻譯家把手稿捐贈給文學館。那麼怎樣的作家有資格把文稿捐贈給文學館保存呢?陳建功說,收藏的主體,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垂名的作家,以及現在中國作家協會名冊上的七千人。此外,一部分活躍於文壇的作者,例如新秀韓寒和郭敬明的文稿,雖然作者不是作協成員,也有可能收藏。
從陳建功在作聯座談會上的話,可以感覺到,文學館對於一個城市,不單是檔案館,在保存和管理檔案的基礎上,它所發揮的功能是多層面的。何況,它所保存的,並不是死板的檔案,而是一個社會鮮活的歷史和豐富的啟示。在香港這個把溝通中西文化作為自我定位的城市,這個保存著豐饒的地方文學特色的城市,一條星光大道是否不夠,而一個文學館是否多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