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8] 韓國影視 危機四伏放大圖片
文:洪永起
做韓流題目,身邊朋友一聽便怪叫:「現在還做韓流?」
日韓潮流的興衰,是十年內的事。專研日韓影視現象的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梁旭明教授這麼說。而影視潮流的風行期,則約五年。其後話題泛濫、公式化,最終被觀眾厭倦。
已經談論了好幾年的韓潮,在梁旭明的這套「興衰理論」中,處於甚麼位置?
韓國天王成為日本最受歡迎的男藝人;韓國電影節從香港到北京爭相舉辦;韓國眾女明星相繼成為各地開拍電影的指定演員;韓劇擊敗昔日大受歡迎的日劇、台劇,連沒有耐性的香港觀眾,也每晚追看長達七十集的劇集。韓潮是越演越烈?還是已開到荼靡?
抑或,我們從韓潮的本身發展中,已可以窺見其衰落軌跡?
大製作 不賣座
首個華文韓國電影網網主、雜誌韓國文化專欄主筆Ryan指出:「韓國電影業已在正視業界出現的危機,並開始採取措施,阻止情況進一步惡化。」
香港韓潮從1999年至2000年出現首個高峰。《八月照相館》、《生死諜變》造就了沈銀河、韓石圭的票房神話。然而繼沈銀河及韓石圭這對銀幕組合後,即使屢次有口碑不俗的韓片上映,但無力再現昔日風光,直到三年前的《我的野蠻女友》才再一次將韓潮推向另一個高峰,同時造就了「野蠻風」。其後,疲態再露。
從1999年至今年,正是梁旭明口中影視潮流風行期的一個段落。
大製作《太極旗飄揚:生死有情》賣埠價破紀錄,在港上映時宣傳攻勢同樣猛烈,卻僅錄得四百萬票房。「大製作票房失收,為業界敲響警號,如今他們已採取相應的行動,以阻止韓片走下坡。」每年韓國本土上映的所有影片都看的Ryan這麼說。
除了《太》片,還有像《南極日記》,遠赴紐西蘭拍攝外景,起用影帝級人馬宋康昊主演,票房卻慘遭滑鐵盧。還有投資上百億《力道山》,同樣有大明星薛景求坐鎮,結果本土票房連成本也賺不回來。同樣情況發生在李秉憲主演的《甜蜜人生》身上。
即使在賣埠上,如《實尾島》、《太極旗飄揚:生死有情》取得不錯的成績,然而根據官方資料,2004年上畫的71套電影中,只有25套能夠取得票房成功,而超過63%的影片甚至未能封蝕本門。
電影基金 見底
不但大製作票房失收,整個電影工業也面臨著經濟危機。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間接造就了韓國電影業的崛起後,韓國用以資助電影工業的基金已用至七七八八,如中小型商業投資管理委員會2億6千萬美元的基金如今只剩下不足700萬,還有其他如韓國電影委員會等,都面臨著財政危機。
韓國名導姜帝圭便毫不客氣地指出,韓國電影受到政權交替的影響,在金大中時代建立起來的支持電影政策都處於癱瘓狀態,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電影基金「見底」,迫使政府不得不首次對國內的幾個影展進行評估,以決定來年的資助。
除了內憂外,尚有外患。雖說韓潮席捲東南亞,然而前景是否依然樂觀?根據三星財團旗下的三星經濟研究所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書《韓流的延續和企業的活躍方案》中透露,韓劇價格高昂及入口數量急增問題,已引起台灣方面的不滿,並將對入口韓劇徵收20%的進口關稅。香港方面,作為韓流主力商品的電影、廣播、唱片的去年出口業績,與韓流高峰期的2002年相比,減少了15.3%之多。
甚至被裴勇俊一人征服的日本,韓潮也漸漸退燒,尤其是早陣子韓星接連爆出醜聞,如張赫、韓在石、宋承憲等逃兵役,還有震動整個韓國娛樂圈的「X檔案」等,簡直傷透了擁躉的心。韓劇也漸漸被日本電視台擠出黃金時段,日本方面甚至企圖重拍山口百惠的經典以抗韓潮,藉懷舊重奪失地。
影業稍露不妙的苗頭,韓國業界馬上著手搶救,「題材走偏鋒,還有劇本的不濟,是韓片巨製票房失收的其中原因。」因此培訓新人,重視劇本便成了其中一個方針。
留住觀眾 求變
電視劇方面也在嘗試新的題材。香港韓潮從電影跳到電視劇,從《藍色生死戀》到《大長今》,叫多少香港觀眾日日追看。只是古裝劇韓國每年製作不多,佔主流的時裝劇,像「藍」般的催淚劇也已漸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輕喜劇,像現時韓國熱播中的《我的名字叫金三順》,但本港入片仍停留在追捧催淚劇。
韓國本土劇集題材的改變,是為了留住觀眾的心。當觀眾對某一題材開始生厭,只有變。不但是嘗試新題材,還與不同媒體合作,如與電訊公司、手機商等合作,以較低的價錢讓觀眾在網上下載劇集,或是在3G手機上觀看,務求叫觀眾即使離開電視機,仍可收看電視節目。
但是「變法」是否有效仍是未知之數,昔日不少「獻身」電影基金的投資者都已打退堂鼓,如何重建有效的電影制度振興業界,是目前最嚴峻的。
韓國LJ Film Company Limited總裁Lee Seung-jae表示:「長遠來說,我們需要發展海外市場,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擁有獨立且穩定的電影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