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7月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7-01] 百家廊:街頭文化聲色藝全

放大圖片

 各式各樣的藝術文化,從街頭走近人們的生活。

丁向東

 澳洲城鎮的街道馬路,不論大小,都允許藝人演出。敲鼓的、拉琴的、吹奏的、歌唱的、舞蹈的,形形色色,應有盡有。有的單槍匹馬,三兩件簡單的樂器,找一個自認為合適的地方,坐地就演奏起來。也有的隊伍齊整,十幾個人的都有,有擴音設備有道具,內容自然也就豐富得多。無論人數多寡,跟前一律放一個空的樂器盒,是為了收錢用的。但是藝人們從來不會開口向人討錢,更不會強行索要,給與不給、給多給少,全憑觀眾隨意。

世界名曲 俯拾即是

 街頭藝人的演出質量相差很大,有些也許剛剛入門,出來練練手藝,順便賺幾個零花錢;但也有專業水平的,我就在博克街上看到過這樣的一次演出。

 從幾十米以外的地方,那悠遠的琴聲就傳了過來,是莫扎特的小夜曲。我起先還以為是在開露天音樂會,走近了才知道是街頭藝人在演出。周圍的行人休息椅上幾乎座無虛席,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站立者的行列。演奏者全身心的投入,聆聽者同樣是全神貫注,連行人的腳步都放得很輕。演奏者只有三個人,但演奏的卻多是世界名曲,其中還有《梁祝》的一個片段,演奏間隙,許多華人都鼓起掌來。

古典美人 街上獻技

 我也看到過用人體作形象表演的,多半是女孩。她們穿著古典的服裝,扮成十八世紀的麗人;也有在身上和臉上敷上金粉,挽著高高的髮髻,使人想起古埃及的文明。

 她們面對眾多的觀眾,旁若無人,一動不動。間忽的眼珠的一輪,卻顯得格外的生動。當孩子們跑過去向她們的盒裡丟錢的時候,從她們的嘴角流露出來的淡淡的微笑,猶如宗教畫中的天使。我也看到過扮作土著人的,臉上塗著白色的油彩,帽子上綴著用片狀材料做成的飾物,也是白色的,呈半圓形向上散開,身穿寬大的絳紅色長袍,右手提著長袍的一角,左手擺出歡迎的姿勢,猶如塑像。

 當有人向罐中投幣的時候,他就放下長袍和投幣人握手,然後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珠子一樣的東西讓投幣人任取一粒,並與之留影。大概是受著好奇心理的驅使,投幣的人不斷,有小孩,也有大人,都高高興興地和他合影留念。雖然每人所投不多,但一天下來,收入也相當可觀。至於其人是否真正土著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自由發揮 感受文化

 這些街頭藝人,有的是以此為生,但多數屬於業餘性質或純粹是個人愛好,興之所至,邀上幾個同道,有時乾脆單人獨打,提上樂器就上街開練了。西方人和中國人不同,他們不以為這是丟面子的事情,反而流露出幾分自得。不過無論屬於哪一種性質,只要走上街頭,無不盡量發揮所能,絕不會敷衍了事、欺騙聽眾。

 每年的元月二十六日澳洲的國慶節期間,各大城市都要舉辦傳統的街頭藝人大賽,屆時這些業餘的藝術家們穿著各式服裝、信心十足地粉墨登場,管弦絲竹齊鳴,歌舞演藝亮相,路人無不大飽眼福。我印象尤深的是一位本地藝人,打扮得像個牛仔,牽著兩條小狗,跟前擺放幾根桉樹枝,一派鄉土氣息。彈的是結他,唱的歌詞我聽不大清楚。後來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首古老的民歌,大意是:「櫥窗裡的狗值多少錢?」

 他唱一句,停下來,看看小狗,小狗就「汪汪」應答兩聲。有時候得意了,就不停點地連續叫上好幾聲,逗得觀眾捧腹。一曲唱完,藝人給熱情的觀眾分發名片,上面有小狗的留影,還踏著爪印,大概算是小狗的簽名吧。這一舉動,恰似錦上添花,大家笑著紛紛解囊,皆大歡喜。

乞丐本能 無師自通

 澳洲是一個福利國家,人人都享受失業保障和養老保障,但是我在街頭卻也幾次遇到過乞討的人,其中有衣衫襤褸的老人,也不乏衣著整齊的年青人。年青的大多油腔滑調,而老者多半神情沮喪令人垂憐。他們中的有些人所使用的乞討伎倆,和我多次在上海地鐵或街頭遇到過的如出一轍,大多是謊稱不慎將錢包丟了,沒有回家的車費,甚至連打電話的錢都沒有了,這還真不知道應該算是哪家的專利,抑或是乞兒都有這種無師自通的本能。

 不過,澳洲的乞丐似乎也比較文明,他們從不纏人或尾隨乞討,你只要說聲「NO」,他們都會立即離開。澳洲的法律是禁止在街頭乞討的,但是我發現大多數警察對他們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據說,澳洲毒品氾濫,吸毒的人很多,這種街頭的乞討現象是不是與此有關,那就不甚了了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