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26] 海闊天空:沒有冷氣的年代
蘇狄嘉
南亞去年大地震,連「龍骨」也震歪了,上下傾斜度增強了少許。
於是,今年接二連三的天氣反常,都有了捕風捉影的合理解釋,諸如六月飛霜、全球大雨等等,大家都不意外了。
香港這個在地圖上找也很難找到的彈丸小島,竟然也難逃天氣反常的魔掌,連日酷熱難消。飯友們個個叫苦連天,有些甚至連外出晉餐的興致也沒有了。
飯友說,早年香港還是用華氏溫度計的時候,夏天放暑假時,一般不過是八十多度(約攝氏三十度)、九十度(攝氏約三十二度),已是不得了的高溫,感覺上,還不如今日熱得難受。
可驚的是,大嶼山東涌還錄得攝氏四十度高溫,赤顙丹p果不建機場,恐怕港人永遠不會知道,那裡原來既是全港空氣最污染、也是氣溫最高的地區。
記憶中,過去港九新界各地的地理特徵相當穩定,沙田最多雨、長洲最大風、打鼓嶺最寒冷,最熱是哪裡我忘記了,如今當推東涌。
熱浪期中電力供應停頓,尷尬之處不下屋漏兼逢夜雨,停電那屋h的幾座樓宇,居民或則另租酒店暫住、或則借居朋友家中,也有不少把枕頭床鋪,搬到樓下露宿。大家不免會問,當年冷氣還不十分普及的年代,香港居民的生活是怎麼過的?晚上是怎樣安眠的?
飯友笑說,今時不同往日。一來,當年市區樓宇還未好像今天的高而密集,二來,早年也不是沒有空氣調節,不過,不是依賴機械和電力的冷氣機,而是以大自然的空氣流通來調節。
早年民居的建築,都講究「風水」,所謂「風水」,並非今時今日的旺丁旺財,而是當於風口,東西、南北都可梳風。每屆暑日黃昏,在屋外天階灑遍井水,屋內所有窗戶打開,暑氣便漸漸消散。晚飯時可能還相當熱,很多戶人便把飯桌搬到門外,太陽下山時進膳,飯罷已是月明星稀。收拾桌椅回屋裡,已是涼風習習,暑氣全消。
今時今日的香港,高樓大廈密集,處身如此石屎森林中,如何可以講究通風疏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