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7月2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7-26] 琴台客聚:唐代辦學規模

吳羊璧

 唐代,要考試取士了,那麼,首先碰到的問題是:考些甚麼?學生們要學些甚麼?

 《唐書.選舉志》綜述當時李淵開闢唐朝之後,重視辦學的情況,雖然短短幾句,也可見一番盛況:

 自高祖初入長安……吏民子弟學藝者,皆送於京學,為設考課之法。州、縣、鄉皆置學焉。

 當時,在州、縣、鄉各級,都設學校,優秀的經過「考課」,到京師學習。今天我們習慣見到各地都有學校,好似自然如此,其實是在唐代才慢慢形成規模的。

 當然,那時仍然沒有今天「普及教育」的觀念,並沒有要求每一個人都應該受教育,應該入學。由政府辦學校的目的,只是要培養能為政府所用的人才。

 讀甚麼書呢?主要是讀經、史。

 《選舉志》接著說唐太宗時,讀書的內容,有書、律、經、史:

 及太宗即位,益崇儒術。乃於門下別置弘文館,又增置書、律學。進士加讀經、史一部。……增築學舍至千二百區,雖七營飛騎,亦置生,遣博士為授經。四夷若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相繼遣子弟入學,逐至八千餘人。

 當時的辦學規模真不簡單,學舍就增建了一千二百區,軍隊裡也辦學(七營飛騎)。高麗、百濟、新羅(今天的朝鮮、韓國)高昌(新疆)、吐蕃(西藏)等都有學生來留學。剛播映完的韓劇《醫道》中,常出現大字臨寫的《蘭亭序》書法,作為背景,這無疑是那時留學生帶出去的中華文化。

 至於學習的內容,從上面引《選舉志》的記述,可以知道當時主要是學習書、律、經、史。後二者是高層次。

 不錯,在那時來說,這就是主要的知識。書(文字學)和律,是相對實用性的知識,一般人可以學;經和史,就要由精英來學了,因為掌握了歷史知識(這裡面有許多統治經驗)、經典知識(這裡面有許多統治理念、理論),才能夠擔當起統治社會的重任。而這重任,當時的統治者,首先挑選高官大臣子弟來學,是很必然的事。即使到今天,世界各國的大學,仍然有一些特別具有傳統,能出政治人才。民主國家英國美國都是這樣,而一些大家族的子弟,也特別能夠脫穎而出。

 學習內容之多,分科之細,今天是遠遠超過過去的,所以今天的家長、學生們面臨特別多的選擇。小學時已先希望進入英文學校,打外文基礎;中學要考慮讀文科還是理科;大學有許多學系,許多專業學問,每個學生可以按自己的條件,興趣、志願來選擇。古人不能設想我們今天這麼多的學科、這麼細的專業。雖然,也可說,選擇多,煩惱多,但今天已是有了很大的公平了。

 回頭說唐代開闢的學校教育與科舉考試。應說,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都很知道培養人才的重要性。開國不易,治國也不簡單。

 科舉制度就這樣形成。在當時來說,是開創了很好的制度。但是後來一提到科舉制度,似乎就令人搖頭。這是因為後來走進了死胡同。怎樣教、怎樣學、怎樣考,這裡面的問題太多了。——就是到今天,教、學、考依然不斷有問題等待解決。 (談考試.之三)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