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2] 士林來鴻:「儒學創新契機」與中國崛起放大圖片
■文圖:姚 健
「明天下午2點可以嗎?」杜維明說。
「可以!」記者心裡一陣欣喜,當時要求採訪的超過十人,心裡早就涼了半截,合上手機,一看手錶,已近午夜時分。
近日,復旦大學13個在校學生發起的「兩岸四地中國傳統文化論壇」剛剛落下帷幕。在本次論壇上,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做了「儒學創新契機」的主題演講,筆者現場聆聽。當天,杜維明回覆答應本報的專訪。
第二天記者如約而至,眼前的這位哈佛教授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一件淡青色的短袖,稍顯蓬亂的頭髮,只有一副無色大型眼鏡讓人嗅到一點知識分子的氣息。
坐定,杜教授從桌下拿出一捆用硬紙包著的書籍,遞上一本《對話與創新》,「這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送來的,你拿一本吧。」臉上還留著一絲笑容。記者起身接過書本,回想昨晚演講中杜維明表露自己願與任何人對話成為朋友,進門時緊張情緒慢慢疏解。
「中國可以崛起、民族可以復興。」這是杜維明談話的第一句。如今,中國崛起已經得到世界公認,但隨之而起的「中國威脅論」往往成為國際摩擦的註腳,這種威脅從政治蔓延到經濟層面。
2004年,中國經濟實現9.2%的增長率,同時據英國《國際水泥評論》(ICR)2005年初出版的《全球水泥報告》(第6版),世界2004年水泥總消耗量為21.6億噸,其中中國達9.63億噸,佔45%。中國石油消耗量上升為世界第二位。世界一度擔心中國按照目前的消耗能力,將會加劇資源的枯竭,能源爭端此起彼伏。
從早期的中日俄三國能源問題,到最近的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公司屢屢受挫,背後都有「中國能源威脅論」的影子。雖然中國領導人一再申明中國經濟的發展遵守雙贏的原則,近期訪華的歐盟主席弗羅佐也表示贊同這一點,但中日東海衝突無疑為雙贏打上了巨大的問號。
作為研究東西文化知名學者,杜維明認為國際競爭難免會有摩擦,中國要說服歐美,中國的興起不是威脅,表面上看是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但是對人類文明,精神文明的開發是有利的,更麻煩的是說服拉美、東南亞更多的地方,中國的發展不是耗盡一切資源,不會霸佔資源,這些信息的傳遞歸根結底是中國向外釋放的文化信息。只有經濟交往是不夠的,互相尊重的文化交流才是實現世界和解的途徑,才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智慧。 (上.下篇將於8月3日刊出)
杜維明簡介:
●1961年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1962年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後前往哈佛大學深造。
●在哈佛相繼取得碩士、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1981年至今任教於哈佛大學。
●1988年,杜維民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
●1996年出任燕京學社社長至今。
●現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顧問委員會主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成員,聯合國推動文明對話傑出人士小組成員。(本報上海新聞中心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