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2] 琴台客聚:鄭和船隊戰鬥力強放大圖片
在泉州東海濱城的「鄭和下西洋銅像」落成,以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
吳羊璧
香港近年發行了很多專題郵票。今年有鄭和下西洋的紀念郵票,三款,已經發行。設計很不錯。我喜歡這套郵票,這樣的題材可以使香港人拓展視野,多知道和重視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與事件。
六百年前(一四○五年,乙酉,明永樂三年),七月十一日(當時的農曆六月十五日),江蘇太倉劉家港上,有一支龐大的船隊,大小二百艘,揚帆出海。帶領船隊的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鄭和。
鄭和的船隊目的是直出大洋。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在這裡休整,等候信風。因為那時的船隻,還是以風帆為動力。在這裡,也祭祀了天后娘娘,就是我們常見的天后廟或媽祖廟中的天后。天后娘娘是海上漁民船民的精神力量。
東北信風來了,船隊出動。出閩江,五虎門,穿過台灣海峽,進入南海。第一個目的地的占城國(在現在越南中南部)。這就開始了歷史上稱為三保太監下西洋的重大事件。
鄭和下西洋(共七次,從鄭和三十四歲起,到六十二歲在第七次下西洋回航中途病逝止,成為鄭和的終身事業),在近世,越來越成為世界矚目的歷史大事件。因為在那時候,世界上的航海技術還未發展,哥倫布還沒有出生,明王朝的這一支船隊,遠航到東南亞、東非、阿拉伯等國家,是人類海上交通的極重要的創舉,顯示出當時中國人掌握的航海技術,造船技術,國力,都達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水平。今天人們研究這段歷史,包括外國人,都不禁發出驚嘆。
鄭和這位三保太監,統領這支船隊,從事先的組織,到出發後在海洋上的統馭領導,對航海技術的掌握,到處與各國(有的是從不知道的國家)打交道,既宣揚國威又做了睦鄰友好的外交,都是很出色的。這位太監的確是個非凡人物。甚至,他能很好地指揮作戰,隨船隊出去人員有二萬七千多人,其中有許多是戰鬥人員。二百零八艘船隻中,戰座船有一百艘左右。這支遠航的隊伍帶去許多財富珍品,要與各國交流,沒有這些保衛的武力是不行的。但這支武力隊伍又是出奇地強大。
事實上,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真的打過幾次漂亮的仗。有一次是海盜陳祖義向鄭和船隊突襲,想發大財。但鄭和早得到消息,故作沒有準備的樣子,讓海盜船直撲向主要的寶船。突然,青燈轉懸紅燈,各船燈火齊明,船隊包抄,把海盜全數或屠或擒。著名的首領陳祖義被俘,後來押回首都正法。這是一支人數在五千人以上的海盜,這一仗打得並不簡單。
這裡有一個問題提出來:鄭和的隊伍這樣有規模,有強大的武力,但是,事實上七下西洋,不去佔人家一寸土地,不去發展殖民地,甚至也不積極發展貿易(雖然客觀上是促進了貿易與商業),那為的是什麼呢?這不禁令人想到,傳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找尋建文帝的下落。因為朱元璋死後,由皇孫(建文帝)即位,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不甘心,起兵奪位,是為明成祖。當時攻入京城時,宮中起火,建文帝從此不知下落,成為一個謎。這始終是明成祖心頭的大疙瘩。他為此鄭重派出這麼一支船隊,到海外去查訪,看看建文帝會不會跑到海外去,積聚力量,反過來再奪位。這麼一想,鄭和船隊具備那麼強大的武裝作戰力量,就很能理解,說得通的了。
但另一方面,正史上記鄭和出使,卻很平淡,也是奇怪的事。另文再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