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5] 翠袖乾坤:開源節流
龐愛蘭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最近非常忙碌,繼先前的公私營醫療平衡,以至現時的醫療融資,都希望市民能積極回應。而市民亦應把握這個機會,尤其是中產人士,過往不作聲、默默承受的時間已過。如果不作一些改變,爭取基本的醫療保障,將來再出聲,可能為時已晚。
筆者認為醫療融資跟理財一樣要作一個平衡,就是最少要收支平衡才算健康,故只想向中產埋手而忽視節流絕對是不正確的。俗語有云:「開源節流」,方為上策。
醫療融資絕不能單靠儲蓄,一定要將風險有系統地分散,令市民安心。如政府向這方向考慮的話,可以研究醫療保險細則,就像香港人有車一定要買第三保,才可以開車。當然,個別人士有不同的需要,政府若能配合稅務優惠,鼓勵市民因應個別需要而購買適合自己的醫療保險,將來政府的醫療負擔應可以減輕。
外國如新加坡等地亦有吸引國際醫療用家的推廣方案,早前亦有邀請內地的政府人員了解其情況,希望有客人由內地前往新加坡,增加當地醫療資源的使用量及收入。有些醫院亦設有國際部門,專門接待來自其他地方的病人,以令他們有較親切的就診感受,建立良好的客戶關係,這方面他們非常積極進取。
其次是我們應建立一個清晰的醫療指引,就如內地的孕婦來港生BB,亦要以私家醫院標準收費,因為不先收費會容易走數,這些訊息絕對會引誘某些人士濫用這個制度。公共醫療資源既然是納稅人出錢,就要向他們負責,首先要看那部分是可以不須納稅人承擔,便要重新訂立指引。在節流已無計可施下才再向納稅人開刀,如果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都沒有時,又怎能幫助到別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