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5] 琴台客聚:日本早有侵華心放大圖片
「佔領南京前誰先殺死百人」比賽的日軍第十六師團九聯隊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
梁立人
今年八月是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在整整一個甲子之前,中國經歷瀋陽事變失去東三省,接著淞滬事變、盧溝橋事變,以至正式揭開八年抗戰的序幕,在全國軍民艱苦浴血奮戰之下,終於在一九四五年才取得抗戰勝利。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早有侵華野心,上世紀初便有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說出:「欲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中國);欲要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東三省加內蒙古)。」其實,早在田中奏摺之前,日本正在進行「明治維新」的年代,便有名叫吉田松蔭的維新分子,他曾在獄中寫作《幽囚錄》,發表其侵華理論說:「今急修武備,艦略具,炮略足,則益開發內諸侯……。北割滿洲之地,南收台灣呂宋諸島,漸示進取之勢。」並又在《獄中帖》說:「割取朝鮮、滿洲併吞中國,所失於美俄者,可取償於朝鮮、滿洲。」
另外還有個叫佐田信淵的,他更早於德川幕府年代便發表「混同策略」說:「凡侵略他邦之法,必自弱而後取始,當今世界萬國中,我日本最易攻取之地,無有過於中國之滿洲者。」他更詳列所持理由,是滿洲與日本的山陰、北陸、奧羽遙遙相對,兩邊距離不過八百里,利於近攻,又說:「既取得韃靼之後,則朝鮮、中國次第可圖矣。」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之後,還有個叫島津的大名(諸侯),當他看到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便公開指出清國以如此大邦,竟為英法所屈,日本在這時候也應發兵攻進清國,佔領其一個省或某個島,一則擴張本身勢力,二則免除為英法列強所窺伺而自保。
所以,後來田中大臣的「田中奏摺」,只是綜合日本這些前人的理論,轉而上書天皇,力勸日本為求自保也好,為求強國也好,總之都得侵略中國;而先行出手掠奪的目標,不是東三省與朝鮮半島就是台灣。這樣的思維植根於幕府後期乃至明治維新年代的小部分野心家、陰謀家之間;蓄勢於明治維新年代的百花齊放,及至維新中後期因其本土競爭過於劇烈,以至大量小型商業以及手工業者破產倒閉的經濟不景氣之下,終於釀成日本統治者、激進大臣、少壯派軍官,為把本身社會矛盾轉移向外,也為尋求更大利益,所以選擇欺善怕惡而向中國開刀發動侵略。
很多人以為日本首度侵略中國是在一八九四年藉朝鮮東學黨之亂出兵,導致清國派遣陸軍與日軍在朝鮮半島開戰,及後又在黃海爆發的中日甲午海戰。其實,除卻沿海倭寇侵擾的零星戰鬥之外,中日兩國政府正式交兵,是在明朝神宗年間,也就是日本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當權的年代。
就是在清朝,甲午之戰也屬第二次中日交鋒了,首戰早在一八七一年同治年間便爆發……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