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6] 百家廊:走進香港的自然學堂放大圖片
共生蝦,小蝦與海葵共生。牠的特徵是尾部有白色、黑色及黃色的斑紋。(相片提供:漁護署)
陳天恩 姚秀蘭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一向以其金融經濟發展及商業化之都市面貌見稱,然而為人所忽略的是,香港擁有大片之山嶺深谷以及綿延曲折的海岸線,加上亞熱帶氣候環境的配合,令香港能夠保存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種類繁多,當中更不乏香港獨有的稀有品種,及受保護的瀕危生物。不說不知道,香港生物種類之豐饒,實在令人眼界大開,當中包括:維管束植物三千一百多種、鳥類四百五十多種、爬蟲類動物八十多種、兩棲類動物逾二十種、石珊瑚八十多種、蝴蝶二百三十多種以及超過一百種的蜻蜓。另一方面,香港亦擁有紅樹林、淡水及潮間帶濕地、海岸公園、島嶼等多種自然生態系統,形成獨特的大自然景觀。
生態旅遊待開發
在香港與市區咫尺之近的郊野,便有多處多樣生態、動植物的棲身之地。例如:在東平洲及海下灣海岸公園,海洋資源均十分豐富,擁有大量的邊緣珊瑚群落,分別孕育了六十五種及五十二種珊瑚。而素有「雀鳥天堂」之稱米埔自然保護區及鄰近的后海灣內灣拉姆薩爾濕地,更是每年超過六萬隻水鳥從華北、蒙古及西伯利亞等繁殖地飛往東南亞及澳大拉西亞的越冬地,當中更包括黑嘴鷗及黑臉琵鷺等瀕危鳥類。另外,大澳亦是一個有豐富生態資源的旅遊熱點,其不單擁有大片的紅樹林、次生林、淡水溪、岩岸生境等,更富有長達四百年的歷史文化。除此以外,我們尚有鹿頸、汀角、沙螺洞、荔枝窩、尖鼻咀等等多個生態資源豐富的寶地。
「生態旅遊」是以大自然的資源為本,目的是透過觀賞及探究大自然中各樣生態、文化遺產,從而體驗和認識自然界的知識,提高遊客對自然環境的護理及保育。其實,推動「生態旅遊」的活動不單可以成為吸引入境旅客的工具,對發展香港本土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大自然是文化教室
香港人向來十分著重經濟效益,投資往往著眼於金錢回報上的多寡;「生態旅遊」的出現正好提醒我們以上想法的不足及愚昧。「生態旅遊」是十分著重市民對大自然環境的尊重,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育的旅遊方式。
參與者在旅程當中,能夠加強對大自然本質及本土文化歷史的認識,而從大自然及文化教室中,更可深切地體驗到愛惜大自然及保育古物古蹟的重要性,從而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社會環境。如果大部分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和文化遺產,因為得到重視而得以保存,這些「無價寶」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人文社會、傳統思想……等元素,絕非單單以金錢可以計算其價值及影響。
另一方面,「生態旅遊」著重向遊客及本土居民展示各種天然資源、文化風俗與及歷史古蹟等,實可促成正面的經濟效益。例如,我們需要專業的導賞人員提供導賞服務,協助推動香港的環保事業,加深市民對生態環境的知識。再者,要發展香港的生態旅遊事業,亦需要相應的配套設施或服務,故此定可提供不少就業機會,以及經濟上的回報。
寶貴資源 世代相傳
事實上,隨著社會及資訊科技的發展,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愈來愈少,而「生態旅遊」的概念及旅遊形式,可增加孩子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讓他們可以透過全方位的學習機會,了解大自然的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市民亦可透過接觸大自然各項生態資源,紓緩對都市急促節奏的緊張及生活的疲累,學習享受與大自然的生物共存,及讓我們在科技發展與大自然之間取得平衡。
由此可見,不論從大自然生態的角度,或對社會環境的助益來看,正確發展「生態旅遊」對香港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唯我們必須引導社區、保育組織、教育團體以至商業機構,如旅行社等,能夠正確及有效地推動「生態旅遊」的發展,使我們寶貴的生態資源不會因為經濟的發展而受到威脅,反之,能藉著「生態旅遊」的推廣,喚醒我們對大自然環境的尊重,使香港的生態資源更形豐盛,並得以世代相傳。
(作者陳天恩為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香港生態文化旅遊學會總幹事;姚秀蘭為香港生態文化旅遊學會執行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