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6] 琴台客聚:朱元璋自任考官放大圖片
明太祖朱元璋設科舉羅致天下人才,豈料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最後由朱元璋親自主考。 資料圖片
吳羊璧
選人要考試,考試要公平。怎樣做到公平?除了必須杜絕舞弊徇私之外,其實還有許多問題不容易解決。所以如何公平,自古到今都是一個大問題。
明朝,有一年,廷試出了大問題。
那年是朱元璋洪武丁丑年,(這年朱元璋已經做了三十年皇帝,老了)主考官劉三吾、白信蹈,考取了宋琮等五十二人。考官劉三吾是朱元璋寵信的一位老儒,博學,善寫文章。這個人性格慷慨,沒有城府,自號坦坦翁,不像是個愛舞弊的人。
可是,這一年考取的進士放榜出來,引起一片譁聲。原因是,五十二人竟然全部是南方人,沒有一個是北方人。北方應考的人不服,吵起來,北方人都覺得一定有問題。有人說,劉三吾等都是南方人,對南方人有私心。
朱元璋知道了,很生氣,命侍講張信等人重新閱卷。大概朱元璋希望從落榜的卷子中,找出一些有水平的北方人來。可是覆閱結果,報告「不稱旨」,不合皇帝的意思。(有人說,張信等故意挑選北方人的「陋卷」呈給皇帝看。)結果朱元璋更加生氣,竟然把主考官白信蹈定了死罪,劉三吾年老,也流放到遠方。最無辜的是那個考試成績最好的宋琮,也「遣戍」,上山下鄉去。朱元璋自己再主考,親自出問題,再挑出六十一人中榜,全是北方人。這樣來「擺平」。
這個案件,看來問題不出在徇私,而是在選考的標準上有歧異。南方的風氣,著重文辭,個個寫得一手漂亮好文章,北方學子在這方面吃虧。後來朱元璋特別再考選六十一人,是「帝親賜策問」,策,是出問題要你回答,發揮意見,重點不在文辭。這種重點之爭,到景泰年間還存在。當時的考試已給予南、北分別規定了名額,(「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而爭論的人說:「欲專以文詞,多取南人」(明史.選舉志二)。如果因把握的重點不同,弄得考官要殺頭,實在過分嚴重了。這是暴君作風。
不過,朱元璋生那麼大的氣,也有原因,因為他早就提出:「朕設科舉,求天下賢才,以資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詞,及試用之,不能措諸行事者甚眾。朕以實心求賢,而天下以虛文應之,甚非所以稱朕意也。」(見《明史紀事本末》。洪武六年的事)。
以上這案件,《明史.選舉志》中有記,《明史.列傳》劉三吾傳中也有記。這件事,當時人們叫做「南北榜」事件。
其實,文詞好的,未必就是虛文。有實學的,文字也應該清通才行,二者本來不應是互相排斥的。不過古時只有科舉一條路,甚麼試都在這一次去考,矛盾就尖銳化了。
今天的學校,學科分得很細,各有出路。今天比古時好得多了。你可以讀文科,也可以讀理科、工科、醫科,各展所長。因為現在是多元化的社會,出路多。魯迅讀了醫學,卻又做了文學家,孫中山也讀醫,轉而做大政治家醫治國家社會。今年美國NBA最有價值的球員鄧肯,原來是一位心理學學士,不過打球出路更好,就成了籃球明星。攻讀的門路多,考試各門有各門的題目,到社會上出路又可以選擇,今天的年青人出路是寬廣得多了。即使遇到挫折,請抬頭遠望,大有前景。 (談考試.之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