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7] 天氣酷熱 嚴防中暑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鄭雯欣
一到夏天,又熱又濕的天氣,著實令人吃不消,而今年天文台已發出多個酷熱天氣警告,有報道指出有人因中暑而感到身體不適,日前更有行山人士疑因缺水中暑,失救致死。有醫生提醒市民,經常在戶外工作或進行戶外活動,要具備防暑知識,否則的話,即使身體發出了警號,自己亦察覺不到,中暑就很容易發生。在今個夏天,你意識到嗎?
中暑源自生理失衡
說起中暑,大家都知道與天氣炎熱有著重大的關係。家庭醫學顧問朱偉星醫生解釋:「人體本身有調節系統,在很熱的天氣與環境,會透過揮發汗水,來維持體溫在正常的狀態(攝氏37度),但當天氣或環境的溫度高,人的生理調節不能有效地控制體溫時,體溫不斷上升,便會引致熱衰竭甚至中暑等情況的發生。而這時身體的功能開始失去平衡,到攝氏42度或以上時,維持生命的化學作用如各種酵素,便會出現問題。」
迅速採取降溫措施
朱醫生補充,皮膚的體溫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人身體主體的溫度,而談及熱衰竭及中暑都是以人體的主體溫度為標準:「中暑是一個過程,而熱衰竭則是中暑的前期徵狀。標準定義,當人體的體溫到達攝氏39.4度,可稱為熱衰竭;溫度到達攝氏40.5度時,則已是中暑。」當人進入熱衰竭的狀況時,身體首先會感到疲倦,如情況沒改善,身體會感到暈眩、疲倦、心跳加速、頭痛、肌肉酸痛、出冷汗等,如情況嚴重患者會變得神志不清、手腳會出現麻痺,甚至昏迷等。朱醫生提醒,如發覺有熱衰竭的跡象時,就必須採取相應的降溫措施,否則情況不單沒得到改善,更會很快由熱衰竭變為中暑(過程約15至半小時),所以不容延誤。
注意身體發出警告
其實只要我們對中暑多點認識,中暑不容易發生。朱醫生說:「當身體發出警號時,就必須停止當時的一切活動。如缺乏意識,當時人又不察覺,其體溫正不斷上升,調節功能漸漸減退,血液循環下降,減少了出汗,沒媒介帶走熱力,最終引致中暑。」另外,亦有很多因素會引致中暑,不能因高溫一概而論。朱醫生道:「引致中暑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香港天氣既熱且濕,即使溫度相若,但相對其他北方的地區,悶熱的天氣,汗水較難揮發。」另外就是個人體質方面,體質較差、肥胖的人士、小童、長者、患有慢性病的人士(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及血壓高等)、酗酒、濫用藥物等,在酷熱的天氣下,較容易中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