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02] 一四八比二的啟示

■鄭若麟 資深傳媒人

 意大利總理貝魯斯科尼在啟程前往華盛頓訪問時,在電視台接受採訪,公開了一個「秘密」:「我從不認為戰爭是使一個國家脫離殘暴的獨裁政權、建立民主的最佳方式。」「我曾多次試圖說服布什不要向伊拉克開戰……我個人認為這場戰爭是可以避免的。」作為當時歐盟內部支持布什攻打伊拉克的一員幹將,貝魯斯科尼的這番表白,顯然與六個月後的大選有關。因為意大利民意和歐洲總體輿論傾向是完全一致的:強烈反戰。不過,選擇在前往與布什擁抱前夕發表這番說辭,並公佈意大利將逐步撤出駐伊3000名士兵,多少是對已經陷入困境中的布什的又一新打擊。失道必然寡助,看來仍是一條真理。

 不過,美國最近遭遇之更大重挫,還不是來自意大利,而是來自法國與加拿大。兩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名提出《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性國際公約》,美國堅決反對之。在討論和最後表決中,美國可謂用盡計謀,與法、加進行激烈爭奪。說這是一場「文化戰爭」一點兒也不過分。

 美國主張文化產品與任何其他產品一樣開放自由市場。顯然,這是因為美國在文化市場上佔有巨大的優勢(一旦美國優勢不再,「自由」就將變成「保護」,比如在美國絕對劣勢的紡織品領域)。在文化、特別是影響最大的影視領域,如果美國被比喻為一頭大象的話,其他國家則只能是小鼠。以電影為例:在全球售出的電影票中,85%的影片來自荷里活。美國不僅想保持這一優勢,而且還想進一步擴大!想一想,如果全球文化與藝術表現形式都變成清一式的「荷里活模式」,人類精神生活將會走向何方?這一淺顯的道理美國高智商的決策者們當然不會不懂。但在本國利益的驅動下,美國先是提了27項修正案,試圖「掏空」公約,然後又在私底下四出拉票,試圖在沒有否決權的條件下阻止公約的通過。國務卿賴斯甚至親自致函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外交部長,要求推遲表決,甚至威脅再度退出該組織……然而「大象」的一切努力都未能阻止「小鼠們」的共同決心。結果發人深省:191個國家中共有154國出席並投票,其中148個國家贊成,4國棄權,反對者僅2個國家:美國和以色列。

148比2,說明美國陷入孤立

 148比2,這難道還不說明問題嗎?

 不過,孤立與否,卻從來不能動搖美國人反對一切不符合其國家利益的決心。在這一點上,歐洲與美國之間存在分歧的卷宗無可爭議地越來越厚:京都協議、國際刑事法庭、廢除死刑、政教分離、人權問題……在歐洲看來,關塔納摩也好,伊拉克虐囚也好,都是美國侵犯人權的鐵證,且華盛頓沒有絲毫悔意。最近西班牙對伊戰期間公然向記者開火的三名美國士兵提出國際逮捕令,這在過去也是不可想像的。儘管美國的調查結果是可以想像的:美國士兵無罪、甚至無錯。

 148比2之後,是否人們就可以希望美國「尊重多數意見?」這恐怕又是一個幻想。此間專家們已經在私下透露,公約只對願意遵守的國家有約束力。美國將無疑會通過與其他國家簽署雙邊協議來保證其利益。而在雙邊談判中,大象與小鼠之間的懸殊力量將無疑會使「美國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證。即使是對法國這樣的文化大國,美國也有其「特殊手段」: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獲得了全球性成功,但在美國票房卻有限。原因何在?美國將這部兒童片定為「限制13歲以下者觀看」。理由呢?因為片中有一個「摑耳光」的鏡頭!在這樣的事實面前,歐洲人能不問一聲:美國是一個開放國家嗎?

為了國家利益美國不擇手段

 事實上,自伊拉克戰爭以來,甚至更遠一點,自冷戰結束以來,歐洲輿論已經完全換了一種目光來審視他們昔日的保護者和盟友。山姆大叔越來越多的做法遭到歐洲的質疑。

 最近諾貝爾文學獎的新得主、英國作家品特公開呼籲要「警惕美國」,因為「布什已經決定要控制全球」,而「他和他的那一幫人非常清楚他們在幹什麼!」也許這是小說家的想像,但願如此。然而問題是,從四面八方傳來的事實,似乎正在一步步地印證這一「想像」……(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