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02] 「文化會館」如何名實相符

■張志剛 資深評論員

 介紹城中的文化雅聚,自然不能不提由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親自主持的「文化會館」。這個「文化會館」雅聚,開始時間不算長,大概是年初才創辦,「文化會館」的形式是比較像張信剛校長的文化沙龍,首先是把酒言歡的交誼聚會,然後晚餐,之後由眾賓作專題演講。我參加過兩次聚會,主講的分別是李歐梵教授和梁文道,談的都是有關香港文化的題目。

「官味」應盡量減少

 「文化會館」創辦的時間尚短,還未形成自己的風格,「文化會館」由官方舉辦,所以官家的味道較濃,沒有鑪峰雅聚那種無分主客的自由隨意之情。而張校長的文化沙龍帶有家中聚會的舒逸,「文化會館」在酒店或會所舉行,是正式聚會的味道為主。但官家主辦也有它的好處,就是民政事務局局長主持大局,局內高級官員也置身其中,任何有關文化發展的意見和建言,都可以直達局長耳中,不必再轉彎抹角。

 文化會館只辦了幾次,當然需要較長時間來發展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但文化政策的最高級官員親自聽取文化人的意見是「文化會館」的最大功用,也是最大賣點,但長遠而言,雅聚要辦得成功,總不能辦得太過嚴肅,太過一本正經,否則就和研討會沒有分別,所以「文化會館」再辦下去,官民溝通的功用不可缺,但形式上官味應盡量減少,張校長在家中客廳聚會宴客,自然較容易營造閒適隨意的氣氛,而校長夫人親自款客,也是功不可沒,正如台灣評論家南方朔所言,辦這些文化聚會,成功的多是女主人,沖淡官方味道、官家色彩,局長夫人相信可以助局長一臂之力。

會館宜選址古舊建築

 「文化會館」以會館為名,頗有中國民間的會館文化的味道,在中國民間,供在異地同鄉聚首交誼的地方叫會館,是他鄉遇故知的好地方。所以張信剛校長在家中辦文化聚會叫文化沙龍,而何志平局長在香港這樣一個金融商業城市,主持一個讓文化人聚首一堂的聚會,冠以會館之名,也是貼切非常。

 既以會館為名,則不妨貫徹會館之實,現時的文化會館是居無定所式的聚會。如果能夠擇取一個固定地點,在固定時間內舉辦這些文化聚會,那會館就真是名實相符,龍應台教授在台北主管文化事務時,就在台北尋找過不少有相當歷史的古舊建築,然後以民間資源來翻新,完工後用來作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場地,其中一項就是辦文化人聚會的。台北徐州路的舊市長官邸就給重修,變成了官邸藝文沙龍,香港的古舊建築也不少,民政事務局不妨挑選一些仍由政府擁有而又合適的建築物,也不必要像徐州路官邸一屈全作藝文化沙龍之用。只須選定地址,定期在此舉辦文化會館,如果覓得較寬敞的會址,容納與會的文化人也可以更多,食物可以用到會自助的形式,豐盛晚宴當然不是城中雅聚的主角,有了固定和典雅的會址,那文化會館才真正是名實相符的會館。 (本欄每周三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