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3] 香港世貿會議:甚麼才是關鍵?
■陳家明 樂施會副總幹事
還有不足兩個月的時間,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將於香港舉行。世貿部長級會議每兩年召開一次,是世界貿易組織最高的決策機制,亦是148個成員的代表共同制定及決議多邊貿易協議的場合。今次的香港會議可謂意義重大,因為這將是各地推動多邊農業談判的重要契機。
然而,近期政府和輿論的焦點看來是集中在世貿的示威活動居多,討論世貿核心議題則乏善足陳。示威遊行乃是香港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同意見亦理應受到尊重。然而,這只是表達意見的其中一種形式。不同團體一直以不同方式爭取影響今次世貿的重點議程—農貿問題,這部分應該通過媒體讓公眾更全面地了解的。以世貿總幹事拉米在香港與非政府組織交流的論壇為例,在這個於十月十六日舉行的活動上,各組織和個別人士提出了很豐富的討論,但媒體多集中在抗議場面上,這顯然是不足的。
25億人生計繫於農協
香港人也許會問,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幹麼要關心農業協定談判?事實上,我們每天吃的大米、咖啡、糖……,以致身穿的衣服物料棉花,都是農民辛勞的成果。我們為品味、品牌、包裝和價錢操心的同時,可曾想過商品供應鏈上每個環節的交易是否都公平?
今天,全球有96%的農民生活在發展中國家,25億人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世界上每年靠不足一美元生活的貧窮人口,有三分之二在農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下,這龐大農村人口的生計、糧食保障和福祉,與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息息相關。
世貿各國於1995年簽署《農業協定》,旨在推動全球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增長,藉以協助發展中國家脫貧。十年過後的今天,全球貿易每年總值674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份額僅佔三分一,非洲國家更只得4%。貧富國家之間的貿易嚴重失衡,眾多以農業為經濟命脈的發展中國家和廣大農民未能分享貿易自由化帶來的經濟繁榮和財富,反映國際貿易制度和規則出了問題。
為維護全球公義出力
富裕國家持雙重標準,一方面高喊自由貿易的口號,透過世貿機制迫使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而發展中國家爭相加入世貿而付出沉重的經濟、環境和社會代價。另一方面,富國利用世貿協議內的豁免條款將其農業補貼政策合理化,每天動用十億美元補貼本國農產品過量生產,繼而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將農產品「傾銷」海外,令世界農產品價格長期偏低。發展中國家的小農戶由於缺乏資源及技術,就算人力成本再低,也難以在農產品價格上與富國競爭。世貿本身雖有處理傾銷的仲裁機制,但投訴和舉證涉及相當的人力物力,實非貧窮國家所能應付。更甚是,當發展中國家想將農產品出口至發達國家的市場時,她們所面對的進口關稅比已發展國家之間徵收的關稅水準高出四倍。
過去數年,國際市場的糖價大跌,先別說消費者何以未能買到更廉價的糖;非洲國家農民種出的甜菜頭和提煉的糖,因為價格不及歐盟出產的糖便宜而苦無銷路,生計不保。樂施會的研究報告顯示,歐盟政府每年平均補貼500萬噸生產過剩的糖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口(平均成本每1歐元的糖,獲3.3歐元補貼)。這種傾斜的貿易模式,肥了富國的大型農場和農企業,苦了發展中國家的貧窮小農戶。然而,要扭轉不公平並不可能。
敦促富國助貧解困
樂施會一直關注世貿組織的農業談判,並就中國大陸及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問題進行研究及倡議工作,在內地及香港遊說政府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立場,敦促富裕國家終止農業補貼和傾銷等不公平的貿易政策。
真正有利貧窮國家持續發展的,是讓貧窮國家參與和決定國際貿易規則的制訂,並給予她們特殊待遇(例如當關乎糧食供應或農民生計的「特定產品」價格急跌,或進口量激增時保留調高關稅的權利;或採取較慢的減稅步伐),以確保農業和脆弱的經濟得以發展。
香港作為今次會議的東道主,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將會擔任會議主席。作為主持者,政府有責任確保發展中國家的議題受到應有的重視、公民社會裡各種聲音能被聽見、並通過有效的措施,落實多元化的傳播,使到「國際貿易條例應能惠及貧窮人」的訊息不會被「自由貿易」的口號掩蓋。事實上,這是貫徹多哈回合發展議題的重要一步。
樂施會選擇了以提出政策建議、遊說和媒體工作等方法爭取有利貧窮人發展的貿易安排。我們同時認為,特區政府應要以實際行動,創造一個讓公民社會表達意見及討論的空間,讓不同意見以不同形式和平地表達出來。我們深信,民間社會的意見,對於促使整個世貿香港會議正確地聚焦在關心貧窮國家的發展議題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