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14] 中歐關係處在十字路口

■鄭若麟 資深傳媒人

 中歐關係發展迅猛,前景樂觀。但暗流險灘也並非不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歐關係已經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故胡錦濤主席對英、德、西三個歐洲重要國家的訪問無疑具有深遠的戰略含意。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正在展開歐洲之行。

 這是一個微妙的歷史時期。一方面中歐間關係自百年來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文化上,均可謂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近年來中歐高層互訪次數之多即可佐證。但另一方面雙方之間的磨擦,如紡織品和皮鞋,如武器解禁等問題……亦日漸增多。

冷戰前中歐之間不存在戰略協作或對話

 中國和歐洲曾分別是世界最發達、強大的國家和地區。中國從唐朝至元、明的鼎盛時期,曾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而歐洲西、英、德、法等國則先後或同時成為十八、十九世紀的世界強權。中歐之間真正發生關係,正是從歐洲強盛以後開始的。

 但這種關係曾經是痛苦的,充滿了血與火。歐洲在「自由貿易」的旗號下,用炮火強行打開中國的大門。此後便是殖民與反殖民鬥爭,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了冷戰時期,中歐夾在兩個咄咄逼人的超級大國之間分屬敵對陣營,雖然中國的毛澤東和法國的戴高樂奉行獨立外交,在冷戰背景中艱難地發展關係,但從總體上來說,當時中歐之間可以說談不上存在任何戰略協作或對話。

最近幾年中歐關係迅猛發展

 冷戰結束後至今,特別是最近幾年來,中歐關係迅猛發展。這與歐盟建設取得巨大進步有關。儘管5月29日法國歐憲公投失敗給歐盟發展前景投上了陰影,但歐洲作為一個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實體,越來越明確地成為世界一極的趨勢卻不可逆轉。

 美國9.11和伊拉克戰爭使歐洲表現出與美國不同的戰略利益。同時這也與中國在採取改革開放政策二十年來所取得的經濟和政治上的長足進步有關。神六的成功上天確實令歐洲刮目相看。法國航天與航空雜誌總編說了一句大實話:歐洲人只有一個願望:希望將來有機會在航天領域與中國合作。在這種背景下,中歐在政治上建立了戰略對話和合作關係,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在歐洲贏得一定的共鳴。法國《外交世界》不久前發表文章認為,中國追求的是「建立一個多極世界,其中中國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非在世界上尋求「霸權」。歐盟主席巴羅佐坦言:「歐盟視中國為戰略夥伴而非威脅。」

 在經濟上中歐已互成第一大和第二大貿易夥伴。去年中歐貿易額為1700多億美元。而今年一至九月雙方貿易額就已達到1578億美元,估計將很有可能突破2000億大關。在文化上,中歐之間也在加速交往。歐盟對中國「全方位外交」之理解正在加深,認為新一代中國領導層建構了一個「四反」中心策略,即國家主席胡錦濤所宣達的「反霸權主義,反暴力政治,反陣營對峙,反軍備競賽」,致力於「建立互信,減低歧見障礙,促進合作,避免對立」(見法國《外交世界》)。這一策略頗得反對單邊主義的歐盟上層的贊同和支持。

仍然存在「不和諧音」

 但不能不看到的是,在中歐關係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和諧音」,且在某些領域相當「刺耳」。最典型的例子是歐盟至今不願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事實上歐盟內部對此事一度曾達成妥協。但在美國的壓力下,歐盟始終下不了破釜沉舟的決心。美國今年八月施壓以色列,迫使其放棄對華軍售,實質上這一誇張的動作「意在歐盟」。在美國的軟硬兼施的壓力下,目前歐盟內部最為樂觀者也認為,在英國任歐盟主席國期間,解禁根本沒有可能。這種對中國的政治歧視,不能不對雙方關係留下陰影。還應看到的是,中歐正在發生的種種貿易磨擦。儘管在紡織品配額問題上雙方達成了協議,中方為顧全大局也同樣作出了犧牲,但歐盟並未因此而放棄在鞋類貿易問題上再度向中國發難。不過,這些磨擦都是可以化解的。此次歐盟進行反傾銷調查的中國鞋,僅佔中歐貿易的2%。商務部部長薄熙來雖然扮演著強硬的談判者角色,但卻依然能夠博得歐洲的尊重,就是因為畢竟對於中歐總體關係來說,解禁也好,貿易磨擦也好,均有望爭取「雙贏」。

歐洲的「中國經濟威脅論」更值警惕

 最應引起我們警惕的,則是一種「雜音」:「中國經濟威脅論」!如果說源自美國的「中國威脅論」從未得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響應而已經徹底破產了的話,那麼源自歐洲的「中國經濟威脅論」則正像「瘟疫」一般悄悄地在西方發達國家流傳,甚至已經流入部分南方發展中國家。這種論調用心險惡:一是將中國形容成「野蠻資本主義加威權統治」,把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說得一無是處;二是將中國以價格低廉為出口優勢的外貿說成是造成中外「雙輸」局面的模式。最近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均出版了一系列有關這一領域的書籍。如法國兩名記者所著《中國是否會成為我們的噩夢》一書,就是這一論調的典型。其主要觀點是:中國當局與國際大資本集團「勾結」在一起,將價格拚命壓低,以利商品出口;其結果是中國工人收入始終很低,而西方工人則大量失業,造成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都發生社會動盪,唯有大資本和中國當局得利。這種說法絕口不提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性限制,不提中國工人實際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也不提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對發達國家社會中的貧窮階層帶來的莫大好處,更不提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導致發達國家本來已經滯銷的高科技產品找到了世界最大的市場。

 顯然,這種似是而非的「中國經濟威脅論」是非常陰險的說法,其核心是藉口關心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底層人員和弱勢族群的處境,而實質是鼓吹要對中國外貿關上「自由貿易原則」的大門,以謀求從經濟上「遏制」中國。這種說法有其蠱惑人心的一面,且以漂亮的「人權」、「權益」等字眼為幌子,因此在歐洲頗有市場。

 好在,類似的「雜音」伴隨著中國近二十年來的發展,國人已經習以為常。儘管這次來自歐洲,且來勢洶洶,但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帶來的莫大好處,卻是什麼「雜音」也掩蓋不住的。胡錦濤主席訪問歐洲將繼續證明這一點。(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