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8] 設子女教育免稅額 家長社會雙贏
■單仲偕 立法會議員
「子女教育免稅額」是以改善香港長遠的人力質素為目的:透過免稅額,減輕家長的負擔,鼓勵其為子女提供更佳的教育。建議政府讓子女的學費開支以實報實銷方式免稅,並以四萬元為上限,無論子女在本港抑或在海外進修均可享有此免稅額。根據這建議,最能受惠的,將會是月入三萬至十萬元,而子女就學又要繳交學費的家庭。
不時從報章中讀得名校的入學講座出現家長「迫爆」學校禮堂的場面,而這些學校,大多是一些近年由津貼學校轉為直接資助模式的學校,學費一點也不便宜,每年高達數萬元。
52萬家庭送子女到更佳學校就學
早前民主黨曾進行一項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三成半家長表示,送子女到「私立、直接資助學校就讀,或到海外升學」的機會,是「大」或「非常大」,而月入達二萬元以上的受訪者中,此比率更增至五成六。按結果推算,全港有五十二萬個家庭,很有可能送子女到這些一般被認為能提供更佳教育環境的學校就學,難怪每到中小學申請入學的季節,都會出現排隊取表格的「盛況」。當然,願望歸願望,最終有多少學生入讀私立學校,有多少又會到海外升學,尚要顧及很多因素,包括學生的成績、家庭的經濟情況、學位供應等等,但家長為子女提供更優質的教育的心願,則是相當清楚的。
香港的教育制度由過往近乎全面資助,逐步發展出「私人市場」的趨勢很明顯。過去除少數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外,中小學固然由政府全面資助,高中、預科和大學教育,政府的資助額也高達八成以上,家長和學生,大體上都不需要太憂慮學費的負擔。不過近年情況卻有所改變。政府開始推行直接資助計劃,一些學校選擇轉為直接資助學校,收取學費,從而獲得在教學上更大的彈性。而專上教育方面,情況也相似。以往幾乎所有由文憑到博士學位的課程,均由公帑資助有部分開支,但近年興起的副學士學位及授課式的碩士學位,則絕大部分是自負盈虧,由學生負擔全部開支,即使是由政府資助的學士學位課程,學費也與成本掛鉤,而近年成本大幅上升,負擔也逐漸脫離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
根據政府的數據顯示,零三年,本港在私立及直資中小學就讀的學生人數已高達十萬人,若計及近年轉制學校的學生,副學士學生,以及近年越來越年幼的海外留學生,本港家長的學費負擔,顯示比過去大為增加。
重視子女教育有利社會發展
家長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教育,不但有利子女日後的發展,對香港社會整體的發展更是關鍵:香港沒有天然資源,人才便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源。政府其實也不抗拒透過稅務措施鼓勵市民進修:早在九六/九七年度,政府便設立了「個人進修開支扣除」,若在職人士進修,其學費開支可以免稅。這項措施的目的,明顯是希望在短期內提升本港在職人士的質素。民主黨在零一年提出的「子女教育免稅額」,性質也相近,但卻是以改善香港長遠的人力質素為目的:透過免稅額,減輕家長的負擔,鼓勵其為子女提供更佳的教育。具體來說,民主黨建議政府,讓子女的學費開支以實報實銷方式免稅,並以四萬元為上限,無論子女在本港抑或在海外進修均可享有此免稅額。根據這建議,最能受惠的,將會是月入三萬至十萬元,而子女就學又要繳交學費的家庭。
雖然一些人認為,家長送子女到私立學校就讀,因而失去政府提供的資助,這是個人選擇,但人才是香港唯一能倚靠的資源,家長給予子女更佳的教育,不但是對我們下一代的投資,更是有利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況且,我相信,關注子女成長的家長,必然會將這筆省回的稅款,重新投放在培育子女方面,對他們的子女和香港整體社會也有利,是雙贏之舉。 (本欄每周五刊出) (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