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22] 道德和政治的平衡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區議會方案」,是在當前香港的具體環境和條件下,偏向政治光譜中「民主派」一極的方案。如果「區議會方案」不能得到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只能說明香港依然存在著基本的政治矛盾和政治分野,香港民主政制繼續發展必須克服深刻的困難。克服這類困難,必須敦促香港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解決實際政治矛盾。

 2005年10月31日台灣《中國時報》發表該報駐歐特派員江靜玲採訪彭定康的內容,在回答關於政治與道德的關係問題時,彭定康說:「我相信政治的道德責任。但另一方面,我不認為可以老是把政治放在道德裡,同樣的,政治未必可以達到道德義務。政治和宗教是有別的。」這是具有豐富政治經驗的政治人物的見解。曾經擔任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的基辛格,在上世紀70年代推行對蘇緩和策略而遭受美國國內反對派的道德指責時,也曾發表類似的觀點。

反對派不必擔負實際政治責任

 約兩個月前,當香港政壇還只是風聞特區政府關於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建議方案時,本地一位研究政治的學者撰文,提及西方政治學關於「責任政治」(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和「信念政治」(politics of conviction)的區分,建議「民主派」能夠從「責任政治」的角度來考慮對待特區政府有關方案的立場。這說明即使學者,只要不是局限於象牙塔內,一樣會對現實政治問題做理性而務實的思考。

 在現實政治中,處於在野或反對地位的政黨、政治團體或政治人物卻往往以抽象而崇高的政治道德原則為武器,向著處於執政地位的政黨、政治團體或政治人物的政策主張發起「十字軍」式的道德批判,有時頗能產生激動一部分群眾的效果。他們未必不明白「責任政治」和「信念政治」之間的區別,但他們之所以那樣做、之所以能夠那樣做,僅僅因為他們處於在野或反對的地位,不必擔負實際政治責任而又急於改變地位以取得政權。

站在「道德高地」就能所向披靡?

 在現實政治中,僅僅高舉抽象政治道德原則的旗號不可能誤導具有常識的大眾。布什政府在決定對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動武時,舉的是三大理由:薩達姆政權支持「基地」組織;薩達姆政權隱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薩達姆政權對伊拉克人民實行暴政。儘管布什政府繞過聯合國單方面對伊拉克動武本身就違反國際關係的民主原則,但是,三大理由尚能爭取美國多數民眾的支持。隨著前兩項理由一一被證實不予成立,布什政府只能高高祭起「民主」大旗,儼然替天行道,美國民意的支持率卻掉頭向下。

 如果站在所謂的「道德高地」上就能在政治上所向披靡,人類的政治生活豈非太過簡單?人類豈非早就登上了「天堂」,何需在人世間繼續艱苦鬥爭?今天人類之所以仍然信仰和追求自由、平等、博愛這一類崇高而美好的政治道德原則,就因為至今這些原則仍然沒有充分實現。一些國家在其國內固然在頗大程度上實現了這一類原則,但在國際關係中卻依舊無視甚至踐踏它們。

 以民主而言,民主的一般原則與民主一般原則在具體環境和條件下的具體實踐或實現是有區別的,民主的精神與民主的政制也是有區別的。彭定康在最近訪問香港時,一方面批評英國政府應該對九七前未在香港推行普選負責,一方面卻為當年他拒絕「民主派」人士要求普選辯護,自相矛盾的說法不僅反映政治人物的所謂政治技巧,而且折射政治道德原則與政治實踐的區別。

實事求是解決實際政治矛盾

 《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全部議員最終都將由普選產生,是體現民主的一般原則。《基本法》同時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走向雙普選的進程必須符合香港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是體現民主的一般原則的具體實踐必須符合具體環境和條件。後者包括兩方面:一是在香港,各種政治力量的具體分佈;二是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與中央的關係。平心而論,特區政府政制發展專責小組提出的所謂「區議會方案」,是在當前香港的具體環境和條件下,偏向政治光譜中「民主派」一極的方案。為了推出這一方案,特區政府需要爭取其他政治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因為,無論在立法會內還是在立法會外,「民主派」都只是一股政治力量而不足以支配香港政治全局。如果「區議會方案」不能得到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只能說明香港依然存在著基本的政治矛盾和政治分野,香港民主政制繼續發展必須克服深刻的困難。克服這類困難,不能僅僅依靠崇高的政治道德原則,而是必須採取具體的政策和措施。香港廣大居民不能滿足於站在政治道德的高地上,而是必須敦促香港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解決實際政治矛盾。 (本欄每周二刊出) (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