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25] 策發會路向:邁向「和諧政治」

■楊志紅 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副主席 廣東省政協常委

 回歸以來,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丕變,許多過去的共識剝落,「行政吸納政治」模式在發生演變。策發會的路向,應是適應時代發展需要,邁向更高層次的求大同存小異的「共識政治」。策發會的功能在於把民間分歧乃至矛盾、衝突,納入建制之內,通過發酵,產生「和實生物」的效果,從而「對沖」矛盾,減緩衝突,為社會帶來和諧氣氛,為政府決策提供多元基礎。

 策略發展委員會被特首曾蔭權稱為改善施政「最重要的諮詢組織」。策發會成立伊始,是龍還是蛇,社會一方面尚抱觀望態度,另一方面亦有不少疑問,諸如它是討論策略層次的組織還是人多口雜的吹水會?是尋求共識的場所還是分餅仔、酬應各界的公眾論壇?對於這些問題,輿論看法各不相同。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策發會的作用,應從「行政吸納政治」模式的演變,準確定位策發會的政治功能。

「行政吸納政治」模式發生演變

 曾蔭權曾表示,成立策發會是為了整合一批與他施政理念相同的人士。但策發會的人員組合看來並非完全如此。153名非官方成員名單中,「泛民主派」佔14席。「泛民主派」對曾蔭權的施政理念和各項重要政策,基本上都持反對立場。據政府高官解釋,策發會的組成是「以中間者為主,兼顧左右兩翼」。以此來看,起碼「右」的一翼與曾蔭權施政理念並不相同。但曾蔭權仍然邀請「泛民主派」參加,「泛民主派」亦樂意應邀加入,甚至部分「泛民主派」還嫌人數太少,抱怨沒有被納入其中。這種現象,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行政吸納政治」的模式,在策發會的組成上發生了演變。

回歸前的「共識政治」

 在1980年代以前,香港政制是一個以港督為中心的、封閉的、單一層次的政制結構。港英政府壟斷了全部的政治權力,在內部實行高度集權,形成了一個以港督為中心的政制結構。港英政府為了從社會中獲得合法性支持,將一部分社會精英吸納進港英政治體系,並就重大決策廣泛諮詢民意,從而形成了「行政吸納政治」和「諮詢性民主」的政治運作模式。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港英政府就一直運用這種手法委任一些社會精英進入立法局、行政局及重要諮詢架構,使這些人士成為體制中的一員,以發揮疏通、減低政府施政壓力的作用,並以港督的一言堂為主導形成所謂「共識政治」。

環境丕變 共識剝落

 「行政吸納政治」的政治運作模式,在回歸後積弊逐漸明顯。目前,政府有四百多個諮詢組織,大部分諮詢委員會成員任期超過六年和一個人參與多過六個組織的情況嚴重。大部分諮詢委員會在真正凝聚政、商、學、基層等各界別的人才,暢順表達各界意見方面,亦有明顯不足。回歸以後,社會環境丕變,原有的一些社會共識已脫離實際環境,出現剝落或莫衷一是的情況,如:政府在發展經濟中的角色是否需要重新界定,公務員體制改革引起爭論,政府奉若神明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受到批評,應否重建製造業看法不一,社會福利政策因不堪重負而受到爭議,公營廣播機構應發揮什麼功能,政制發展問題分歧明顯……等等。「行政吸納政治」的政治運作模式,必須回應這些重大問題,對其進行梳理和辨析,為求同存異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隨著選舉政治的發展,香港的政黨政治也不斷地發展,香港的政治走勢已經與政黨的力量聯繫在一起。各個政黨都代表著不同社會階層或集團的利益,並且分別得到一定數量的市民的支持。結果社會各色各樣政治、利益和訴求的存在,已是不容抹殺的現實。政黨間的政治取向又有很大的差別,在某些問題上甚至是針鋒相對。在這種情況下,策發會的成員雖然均不以政黨身份參加,但「以中間者為主,兼顧左右兩翼」的結構,與政黨政治的發展密切相關。

 很明顯,策發會內由於容納了更多不同政見、不同利益取向的人士,各種意見和訴求必然紛紜雜陳。策發會在成員組合上,不同於過去只委任一些跟政府同聲同氣的人,而是力求包容和多元,力求覆蓋所有的政治光譜。而且,策發會不投票,不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只有你說你的,他說他的,最後也不作決定,不求一致,會外不受「保密」約束。這是否與「行政吸納政治」建立共識政治的模式互相矛盾呢?

從「共識政治」到「和諧政治」

 其實,這顯示「行政吸納政治」已經發生明顯演變。首先,「吸納共治」的成份已經充分體現開放、多元和不同;其次,不作決定,不求一致,顯示策發會並非要達致「共識政治」,而是要體現「和諧政治」。這種「和諧政治」,既是香港社會成分多元、政見多元、利益多元、文化多元、信仰多元的表現,也是中國傳統智慧「和實生物」原理的體現。唯有這樣,社會各階層、各方面才能互相接納、彼此理解,才能體現體諒包容、利益兼顧、意見兼收、參與均衡。

策發會功能:「和實生物」

 「和實生物」是中國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種樸素辯證法觀點,意思是指和諧、融合才能產生、發展萬物。「和」並不等於「同」。史伯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國語.鄭語》)。「和」是不同元素的結合,不同、差別是「和」的前提,這樣的「和」才能長久。如果「去和取同」,那就會「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無講」。實際上,悅耳動聽的音樂是「和六律」的結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結果。而「和諧政治」,就是在政治上「和六律」、「和五味」,是要融合多元政見與利益。曾蔭權將「策發會」比喻為麵包,麵粉經過發酵,焗出美妙可口麵包。從這個比喻也可看出,「策發會」的功能其實就是「和實生物」。

「對沖」矛盾 減緩衝突

 策發會的組成,是曾蔭權在政治架構上的第二次組建。第一次是行政會議的重組,先搭好決策的框架。策發會則融合多元政見與利益,務求藉此提高全社會的參與感。策發會與行政主導不但不矛盾,而且相輔相成。曾蔭權表示,未來一些政策會先交由策發會研究討論,集思廣益,提交政策局進一步商議,再交行政會議決策。這是從「和諧政治」到行政主導的過程,是適應時代發展的更高層次的求大同存小異的「共識政治」,其意義在於把社會分歧乃至矛盾、衝突,納入建制之內,通過發酵,產生「和實生物」的效果。「策發會」為不同政見和利益取向的人士,提供了平台去討價還價和磋商問題,有助於「對沖」矛盾,減緩衝突,可以為社會帶來和諧氣氛,為政府決策提供多元基礎。因此,策發會是龍是蛇,端視乎能否發揮「和諧政治」的功能。(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