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30] 香港與內地如何互相學習

■劉銳紹 資深評論員

 在第九屆「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上,北京市市長王岐山表示有很多地方要向香港學習。他隨口可以說出多個方面,例如交通管理、危機處理、城市建設和市政管理等。他說得很誠懇真摯,令人感到沒有半句假話。聽到這些說話,香港人也許都會感到高興和驕傲,因為這些都是香港的成績。不過,筆者在高興之餘,倒覺得我們還要深入地思考三個問題:

 (一)香港人(尤其是官員)如何面對和分析內地官員對香港的溢美之詞?

 總的來說,像王岐山的話其實代表了內地不少官員的心聲。內地正是百業待舉,各方面都需要吸引更多人才。最近重慶在香港舉行招聘會,企業家們多願意提供安家費,讓港人舉家在重慶「落戶」,安心工作,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不過,香港人千萬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因為有兩個現象不能不注意。其一,其實內地政府和企業除了邀請或聘請香港專才之外,也邀請和聘請外國專才,香港人並不是唯一或罕有的選擇。在內地邀請的外國專家、學者或專業人士中,所享受的顧問費往往比香港的人士還要多,顯示香港人不是天之驕子。

 其二,香港人(包括專才)在內地的平均工資已不斷下降,甚至逐漸被內地自己培養的專才追上。這是市場價值和規律的問題,香港人不能那麼唯我獨尊,唯我獨香。較早時候我們在香港某大學內進行小規模的調查,發覺不少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又不太願意北上找尋工作,因為「香港近年的機會又多起來了」,「大陸工資始終低了一截」,反映部分港人的心態仍然未變,中國視野仍然不足。

 更重要的是,部分溢美之詞只是內地人士的客套說話,毫不足恃。這些都是港人和港官必須清醒對待的。

 (二)香港固然有很多優越之處,但怎樣才能保持這些優勢,並把它們發揚光大?

 在內地開放改革之初,內地各省市經常派人來港取經,學習香港各方面的經驗。誠然,香港的確有不少成功之處,尤其是法制建設、城市管理、金融制度等方面,暫時仍比內地先進。不過,近年來就我接觸內地人士的過程中,慢慢感到內地人士開始認為:「似乎香港已沒有什麼可學或值得學的了。」這是我多次直接聽到的直言不諱的知心話。這些經常接觸和研究香港狀況的人士表示,如果香港沒有在現時的基礎上提升,而只是保持過去的水平,那就只會不進則退了。當內地各大城市都追上香港的水平時,香港的優勢還在什麼地方呢?

 所以,香港不應只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上海追不上」,而應該多想「香港還有什麼金融創新,包括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不應該只說「香港的城市管理得很好」,而是應該多問「香港的城市管理怎樣做得更好?」不應該只說「香港人有良好的英語水平」,而是應該多問「怎樣才能提升香港人的英語水平?」當很多企業界人士閱讀一些大學生的求職信時,相信對這一點深有同感。

 (三)香港有不少優點可供內地參考,但香港又如何向內地學習某些方面的先進經驗呢?

 這一點在港府官員的腦袋裡似乎並不牢固,甚至一片空白。有些官員仍然抱著數十年前的思維,認為內地無甚值得學習的地方,以致到了今時今日,港府某些部門的官員仍與內地的對口機構保持老死不相往來的距離,除非發生什麼不能不接觸的事情,否則繼續我行我素,保留一定的界線。

 其實,在執行性的工作上,也許港官或港人都有不錯的表現,但在制定政策、國際視野和中國視野方面,相信仍需努力。如果以同屬部級或局級的官員作比較,內地的官員想問題時一般都要考慮數以千萬以至數以億計的人口,除了本地的角度看,也要考慮周邊以至國際的角度。但港官和港人多集中與香港有關的範圍,再闊一點則未必觸及了。

 總之,香港與內地應該多點互相學習,要知己知彼,要懂得欣賞對方的長處和強項,以作本身制定政策的參考。只有衷心互相學習和真誠合作,才能真正雙贏。 (本欄每周三刊出) (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