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12] 有機「潮」出生機

放大圖片

文:曾家輝

 現代農業使用大量化學農藥和肥料,雖然能讓土地增產,但長遠來說卻會令土地退化,破壞生態,污染環境,部分化學物進入人體後,更危害健康。而有機耕種卻是一種按照自然規律的農耕方法,避免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靠輪種及動植物廢料來平衡有益和有害的生物。

 不過,由於有機耕作在香港的歷史不是很長,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上升,愈來愈多人講求健康生活,所以甚麼有機耕作、有機產品便漸成潮流;同時又有人質疑有機產品的安全性,又認為有機產品易含對人體有害物質,更指「有機」只是商人賺錢的手段。歸根究底,所有的疑問及憂慮都是出於我們對有機的認識有多深。

 據國際貿易中心的估計,全球有機產品零售額,2003年是約250億美元,今年可望達到310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達25%。雖然香港沒有這方面的數字,但大家都可感覺到有機產品的供應已愈來愈多,亦愈來愈方便,相信與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興趣上升,商家們對有機產品的信心增加有關。

 有外國科學家用了二十多年去比較有機與常規兩種生產模式,發現有機農地的收成比一般的平均少20%,但只需用相等於常規所需的49%肥料、50%能源及3%的農藥,但泥土中的生物種類更豐富、泥土結構更健康,可以更有效地生產農作物。

中毒機會較低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有機食物在生產過程中,避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所以有機食物中含農藥殘餘的風險比使用農藥的常規食物要低得多。比較有機與常規產品中農藥殘餘的測試亦顯示有機食物找到農藥殘餘的機會極低,即使出現問題,農藥含量都較低。

 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監察計劃的結果,2004年在測試的樣本中,有0.09%含有超標的農藥殘餘。但要留意,即使是未超標的那些樣本,監察所用的標準都是為單一的農藥而設定的,當我們每天都接觸數以十計以至百計的合成化學品(如動物產品中的抗生素、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劑等)時,它們的「雞尾酒」效應卻沒有足夠的研究討論。所以,吃有機產品的農藥風險無論如何都較低。

 有機耕作一向以預防來作病蟲草害管理重點,使用一些物理的或生物的方法來控制某些病蟲害草;當以上方法無效時,才會使用一些容許的農藥。本港有機農民常使用的防蟲物料包括蘇雲氏金桿菌、斯氏線蟲、印楝素、魚藤等,主要都是些天敵生物或可在大自然中很快分解的物質,將對大自然及人體的影響減至最低。

認證標籤提高信心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最近進行了一個「香港市場的認證有機產品標籤狀況」調查,發現在25間超級市場及健康食品店中抽查的43個水果樣本及500多個五穀主糧樣本(如米,中式、西式、日式粉麵等)之中,只有5%的水果及33%的五穀主糧為有機認證產品。

 該中心主任黃煥忠教授表示,政府應該考慮以法例規管在本港售賣的有機產品的認證標籤,而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范耀鈞教授也指出,要有一套本地有機認證系統,才能有效保障市民消費權益和保護本港的環境生態。

 「如果沒有認證系統,市民怎麼可以識別出哪些才是真的有機產品,有人對有機產品存疑,就是不明白有機產品的成份、安全程度、來源等。只要清楚交代,市民就便會明白有機產品是貴得有道理的。」范耀鈞表示。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是本港現時唯一獲蔬菜統營處農業發展基金贊助的有機認證機構,其提供的有機認證服務已於2004年開始接受申請。獲認證的單位可於產品上使用有機標誌,以後大家就可憑「有機產品」、「有機產品(轉型)」或「含有機成分產品」認證標誌,辨認合乎有機標準的本地有機食品。

 社會上,不同人對有機耕種持不同的定義及期望,部分團體還取得了不錯成績。不過,有學校將有機耕種轉化成教育活動;社工將有機耕種,轉成讓社區人士賺取多一點收入的途徑;老人服務中心將有機耕種轉成長者活動;有團體透過參與假日農夫的工作,接觸大自然或進行親子活動……

 可以肯定的是,在今日的香港推動有機耕種,已不可能單純與農業相關的組織溝通。較令人困惑的是,這些組織的理念與目的,不一定與有機耕種有直接關係。環保、可持續發展、有機耕種等,從來都不應該只是「潮」的事物。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