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3] 莫對香港世貿會議冀望過高
■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
自由貿易也許還很遙遠,甚至難以企及,也許我們應先從公平貿易入手。本次香港回合中,各成員能否達成實質性協定,本文的看法並不樂觀,因為他們在會前尚未達成共識。因此,在短短幾天內,冀望各成員達成交易,幾乎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各成員對WTO感到不開心?因為他們不得不在WTO談判面前,小心翼翼保護自己,以致於患得患失。WTO為各成員提供了一個國際平台,以就貿易往來進行協商。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自由貿易好不好?答案是肯定的。對於坐在辦公室裡的教授來說,僅靠紙筆,很容易得出結論,自由貿易可以使各地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將資源盡可能地投入到自己最有比較優勢的領域,而放棄沒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從而將這些領域的稀缺資源轉移到高附加值的行業,從而從總體上提高整個國家的生產力。
理論上,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但現實並非書本上描述的那樣理想,現實中,自由貿易的推行阻力重重,各成員在WTO的談判中,總是難以達成協定。為什麼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勞動力轉移困難
理論上,一國可以將低生產力行業的資源轉移到高生產力的行業,從而提升整體生產力。但事實上,從低生產力行業釋放出來的剩餘勞動力,並不能很快進入高生產力行業,因為在他們重新就業之前,需要接受再教育和再培訓,以獲得相關技能。而且,窮國大多數都失業率高企,使得這種轉移更加困難。
富國對本國弱勢行業進行貿易保護
我們經常看到,富國對本國某些行業實行貿易保護,而這些行業,往往是窮國的經濟支柱。我們不妨看一下兩個例子:一個是,富國對本國的農產品進行巨額補貼,使得窮國的農產品缺乏價格優勢,難以進入他們的市場;另一個是,窮國的優勢在於勞動密集型產品,比如,紡織品,富國則對這些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及實行配額制度,從而限制這些產品進入他們的市場。
富國推動本國優勢行業的開放
另一方面,富國在對本國弱勢行業實行貿易保護的同時,積極推動一些優勢服務行業的進一步開放,而這些行業,正是他們所擅長和精通的,包括金融服務業,法律業和會計業。
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決定了自由貿易只能存在於理論模型裡,而現實中,卻很難實現。
沒有交易總比壞的交易好
富國經常在談判中,給窮國施加壓力,使其在達成的協定中處於劣勢。窮國在這些貿易談判中,吃盡苦頭,談判的結果總是將他們置於更為不利的境地,這也是自由貿易談判總是給人「富國愈富,窮國愈窮」感覺的原因所在。窮國覺得,他們與富國相比,缺乏討價還價能力,因此,他們結成聯盟(比如G21),以提高與富國討價還價的能力,正因如此,他們才敢於從坎昆會議中走開,對富國說不。現在,這些窮國秉承的原則就是:「沒有交易總比壞的交易好」。
自由貿易任重道遠
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預測,如果可以成功落實自由商品貿易(包括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將可以在二零一五年,使全球收入增加超過2,900億美元,有助於使全球貧困人口減少約3千萬,其中超過三分之二來自非洲。不過,這些論斷仍然只是紙上談兵。筆者對這些預測能否成為現實表示懷疑。
我們現在所談論的問題是,要求富國取消其農業補貼,同時,取消進口配額和降低紡織品關稅。這樣,富國將不得不要求本國農民和紡織品工人轉工。但問題是,這些農民和工人手裡有投票權。因此,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更涉及到政治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卻很難達成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原因。(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