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3] 全面準確地反映民意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目光短淺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急功近利,選舉當前,會顧忌民意;眼前沒有選舉壓力,便以私利為第一考慮。2005年、2006年香港既沒有區議會選舉也沒有立法會選舉,某些政治團體、政治人物便可以率性而為。背後深刻的原因是香港缺乏成熟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
圍繞特區政府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書關於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簡稱政府方案)之爭,正處於關鍵時刻。反對和支持的雙方均稱以民意為本。這涉及兩個不新鮮卻具爭議性的問題:民意是什麼?如何反映民意?
政府方案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
「民意」,顧名思義是人民的意見、意願和意志。概要地下一個學術定義,即由「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形成的「公共意見或輿論」。
何謂「公共領域」?德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說,公共領域不是機制、組織或系統,而是一個「關於內容、觀點也就是意見的交往網絡」。「在公共領域中,所表達的意見被按照議題和肯定/否定觀點而進行分揀;資訊和理由被加工為成為焦點的觀點。」(1)這樣被分揀和加工成焦點的觀點便是「公共意見和輿論」,亦即俗稱「民意」。
在香港,在特區政府主導下,關於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討論和爭論已持續近兩年。把民間的自發討論和爭論計算在內,有關討論和爭論已持續約3年。特區政府政制發展專責小組在第一至第四號報告書的基礎上,提出第五號報告書的建議方案,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即便12月4日遊行後的民意調查結果都再次證實,支持政府方案是主流民意,要求普選時間表也是主流民意,二者不抵觸。
珍惜來之不易的政府方案
為什麼某些政治團體、政治人物堅持後一個主流民意而拒絕前一個主流民意?這涉及如何反映民意的問題。政治團體、政治人物是以一定的民意亦即一定的群眾基礎為安身立命之本的,但也因此不容易全面準確地反映民意。
有人以為,直選產生的立法會議員,獲選民授權,必然反映民意。這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的確,政治團體、政治人物如果不能反映民意,則他們必定不可能當選。然而,他們的政治綱領不可能得到所有選民的認同和支持,而且,一朝當選不保證永遠不脫離原本支持的民意。
一個社會的階級、階層、界別、團體構成是多元複雜抑或簡單清晰,決定民意是易於分散抑或易於集中;經濟政治是急劇變遷抑或相對穩定,決定民意是容易起伏抑或比較穩固;是否存在基本的階級分野或基本的政治矛盾,決定民意是否經常向兩極分化或傾斜;是否對外開放或者對外開放程度,對民意是否活躍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在香港,一方面,社會階級、階層、界別、團體多元而複雜,不存在基本的階級分野,對外高度開放,在經濟、民生議題上民意容易分散而波動;另一方面,存在基本的政治矛盾和政治分野,在政治議題上民意容易向兩極分化或傾斜。因此,香港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應當珍惜來之不易的政府方案,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爭取盡快確立普選路線圖和時間表。如果政府方案不能獲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那麼,普選路線圖和時間表的討論就會平添新的困難。
政客視民意若無睹
然而,香港缺乏成熟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政治團體、政治人物能否全面準確地反映民意,受制於他們的黨派或個人的政治利益。有遠見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懂得平衡眼前和長遠利益。目光短淺的則急功近利,選舉當前,會顧忌民意;眼前沒有選舉壓力,便以私利為第一考慮。2005年、2006年香港既沒有區議會選舉也沒有立法會選舉,某些政治團體、政治人物便可以率性而為。背後深刻的原因是香港缺乏成熟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
政治團體、政治人物能否全面準確地反映民意,還受制於公民社會與政治團體、政治人物相結合的程度。香港的政治團體規模甚小,政治人物與市民的接觸無論廣度和深度均非常有限。政治團體的領袖人物、以獨立人士姿態出現的重要政治人物的日常活動,都不出中環方圓一平方公里。沒有眼前選舉壓力,政治團體、政治人物便容易同公民社會脫節。
行文至此,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儘管行政長官曾蔭權首份施政報告獲得逾半數市民認同,為特區成立以來歷次施政報告所獲民意支持度最高,卻未能逃脫遭立法會分區直選議員逾半數否決致謝動議的厄運。某些政治團體、政治人物對於一項僅具禮貌意義的動議都無法表現包容,視民意若無睹;只顧及要求普選時間表的民意而不顧及支持政府方案的民意,便不難理解了。 (本欄每周二刊出)(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