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23] 聖誕精神何處尋?

■胡志偉牧師

 聖誕的意義是主動無私,與人分享仁愛和平,這正是本港社會所需要的,而非只重視個人權益,或爭取本身利益!盼願港人迎接聖誕節,能放下不同政見,心存寬容,共建和諧社會!

 去年12月26日,當普世還沉醉在聖誕節歡樂時刻,一場海嘯,轉瞬間奪去數十萬人寶貴性命,令數百萬人痛失家園,失掉平安。一年之後,「樂施會」報道,180萬無家可歸的災民之中,僅有五分之一在今年底前可覓得新居所。緊急救災可於短期內完成,然而災後重建工程卻要耗費更長的時間。

 也許以「災難世代」形容2005年也不為過,年初南亞海嘯、美國風災、巴基斯坦與內地地震、全球禽流感威脅;再加上各地恐怖襲擊,如倫敦與峇厘島爆炸等,不禁使人懷疑地上平安何處尋?在貧富懸殊的兩極化社會,剛過去的世貿部長級第六次會議,場內談判角力與場外示威同時進行,而「香港宣言」的最終達成,也是得來不易。日前立法會否決了政府提交的政制發展第五號報告書,會否帶來行政與立法之間關係的惡化,或中央與「泛民主派」之間溝通的倒退,一切尚是未知之數!正當本港經濟有所好轉,政治內耗會否使社會進一步分化,這正是不少人所憂心的。

 今天聖誕節的真正意義不斷萎縮,歐美等地為了「政治正確」,不想冒犯其它宗教人士,已把聖誕節改名為「冬日節」。更有人認為公立學校慶祝「耶誕」,如此基督教色彩的節日,有違「政教分離」原則。其實,市面推廣的聖誕節,已是面目全非「世俗版聖誕節」,失掉了原來的宗教意義。

回復分享的意義

 基督宗教肯定聖誕節的主角是耶穌基督,並非聖誕老人。世人寧要笑口常開、不冒犯別人私隱的聖誕老人,卻不要那位「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的耶穌基督。翻看歷史,尼古拉斯由土耳其米娜主教演變為現今肥胖過人、滿面笑容的聖誕老人,實拜美國傳媒所賜。大概1860年起,聖誕老人逐漸成為商人的搖錢樹,各商舖櫥窗佈滿各式耀人眼目禮物,門外聖誕老人模樣的僱工袋著禮物,吸引父母孩童消費購物。

 聖誕節宣講的是上帝對人類的大愛,祂賜下獨生子耶穌,成為一份珍貴的禮物,使人心靈得享平安。基督徒明白聖誕的意義,就是主動無私,與人分享仁愛和平。真正的聖誕精神,鼓勵我們學習與有需要人士分享,特別那些貧困人士的需要。狄更斯的名著《聖誕頌歌》,充分表達聖誕的精神,就是分享,而不是孤寒財主的斤斤計較與吝嗇。故事主角商人史高治(Scrooge)最終作出反省,在獲取利潤後能慷慨地與人分享財富。惟有更多「好撒馬利亞人」如比爾蓋茨夫婦、搖滾樂隊U2主音歌手博諾(Bono)等,因著樂捐,與人分享財富,而獲《時代周刊》選為2005年度風雲人物。此種分享精神,正是本港社會所需要的,而非各人只重視的個人權益,或爭取本身利益!

實踐和睦的行動

 平安夜宣告:「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路二14),這是天使向世人所報的佳音。基督的降生,為人類帶來身心平安,化解恨仇;普世教會身處紛擾世界之中,我們同樣要宣講的是使人和睦的福音。

 在港上映的法國電影《聖誕快樂》,宣傳單上引用了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發人深省之言:「假若我們能讀透敵人的秘密歷史,了解別人背後的憂傷與苦難,這足以使我們解除所有的敵意。」也許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段真人真事的小插曲,值得港人此時此地反思。

 電影內的平安夜晚上,神父在英軍戰壕中演奏蘇格蘭風琴,戰場上樂韻悠揚,消除了彼此敵意;德法英三國軍隊,竟協議於平安夜停戰一天,由神父主領一場子夜彌撒,各人不分敵我,放下武器,分享香煙和巧克力,互相祝賀:「聖誕快樂!」未知今年子夜彌撒,陳日君主祭,教徒曾特首與李柱銘等也在其中,能否合演港版「聖誕快樂」?

 朗費羅有另一首詩《得與失》,也許可供各位從政者思考:「當我比較我的所得與我的所失,我所錯失的與我所達成的,根本不容有任何誇耀。我更察覺無端虛擲了多少時光,美好的心意猶如一支飛箭,未能中的,落在一旁。但是,有誰敢用這方法來衡量得失,失敗可能是變相的勝利,而最低潮卻是另一高潮的開始。」盼願港人迎接聖誕節,能放下不同政見,心存寬容,共建和諧社會! (本欄每周五刊出) (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