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24] 和平發展:中國須擺脫「安全困境」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中國的崛起之路才剛剛邁出了第一步,整個本世紀上半葉都將伴隨中國的崛起過程。因此,北京有必要迅速化解目前圍繞在中國周圍的敵意,從而為今後幾十年的和平發展鋪墊一個平穩的基礎。

 最近,中國對外關係中有幾件事情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首先是前天,中國政府發表白皮書,正式用「和平發展」取代「和平崛起」的說法,並再次強調其所謂堅持「和平發展」的決心,稱和平發展之路是國情和世界潮流的必然選擇;其次,幾乎是同時,日本外務大臣麻生太郎在會見記者時公開將中國的軍事集結描述為一種「威脅」。

 觀察家們注意到,關於中國的軍事力量,日本政府在去年的《新防衛計劃大綱》中認為,應對中國軍備動向持有警惕,「有必要給予關注」,但並未有「威脅」的提法。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也僅對此有過「雖然中國持有核武器,但並不能就將其視為威脅」、「提高透明度相當重要」的表態。因此,這是日本政府部長級高官首次公開表明這種觀點,也是日本政府首次將中國稱為「威脅」。

中國面臨險惡國際環境

 北京在此時正式將「和平崛起」說法改為「和平發展」,以及日本外相將中國稱為「威脅」,其實均非偶然現象,而是折射了中國近年逐漸險惡的周邊環境。無論在東北亞還是東南亞,抑或在中亞和南亞,從朝鮮核危機到南海海域爭端,從台海危機到日益緊密的美日軍事聯盟,從美軍尖刀直插後背的阿富汗到印巴潛在的核風險,中國面臨的都是一團團正在炙熱滾動的岩漿。

 筆者去年八月曾接連發表兩篇文章,分別題為《「和平崛起」:北京如何化解周邊敵意?》以及《中美關係:北京須警惕「安全困境」》,認為中國在經濟迅速發展和國際影響迅速上升之際,必須保持極為清醒的頭腦;中國近年從民間到政府的自我膨脹情緒,客觀上成為這一緊張因素的催化劑,「大國外交」、「和平崛起」、「富國強兵」、「能戰方能言和」等一系列口號和策略,在一個不恰當的時空環境裡,將原本極富正面意義的事物推至極端,從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清醒地看,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都要經歷少則三、四十年,多則五、六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崛起之路才剛剛邁出了第一步,整個本世紀上半葉都將伴隨中國的崛起過程。因此,北京有必要迅速化解目前圍繞在中國周圍的敵意,從而為今後幾十年的和平發展鋪墊一個平穩的基礎。

加強互動 避免誤判

 冷戰結束後國際格局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互動活躍,敵我難分。由於國際格局處於急劇重組過程中,因此各種勢力(尤其是潛在敵對方)無不各自保持高度警覺,但又注重接觸,希冀在探索式的互動中視對方政策取向來調整自身的政策。但正因如此,政策誤判幾率極高,決策者每每將互動中的臨界行為視作實質策略,並制定相應的強硬措施,由此導致惡性循環。

 這一特點適用於中美、中日、中印和中俄關係,也適用於中國處理東南亞問題和台灣問題。而北京需要做的是:在探索式的互動中準確評估形勢,恰當發放信號,從而使對方制定出友善的政策。

 與此有關,北京也須十分謹慎處理所謂的「安全優先論」或「富國強兵」策略。當然,任何一國的綜合國力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面臨「經濟優先還是安全優先」的兩難命題,但國力強大只是一般情況下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若由此而導致周邊敵意聚集(目前已有此趨勢),那麼一個軍力強大的中國可能是一個更不安全的中國(更不要說由此給經濟發展帶來的代價)。因此,雖然鄧小平二十年前的「韜光養晦」策略已有適應新形勢的必要,但在相當長的階段裡,中國還是應選擇「相對安全」的模式;著力消弭周邊敵意,可能是未來中國外交在拓展影響力同時,需要注意的另一個側面。 (本欄每周六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