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月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借日本,看中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1-03]
放大圖片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不顧亞洲國家反對,執意參拜靖國神社。

劉茂才

 一九九三年世界銀行發表了著名年報:《東亞奇跡》。然而,從日本到「四小龍」,從南亞諸虎到中國,「有沒有一個『東亞發展模式』……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學術界對此問題的回答一般是肯定的。」

 那末,這一主要區別於歐美,而也不同於非西方文明國家和地區的東亞模式,何以成了全球經濟增長中的皎皎者呢?

天皇制,沒有根本改變

 對此,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內外學界著述可謂汗牛充棟,而進入廿一世紀後專著仍不斷問世,解釋則基本集中在:威權主義、政府主導、重集體輕個人、重家庭、重教育、重儲蓄的「六大因素」,而英籍日裔學者森島在一九八二年便已將其模式化為:「儒家資本主義」。

 日本學者三本七平也強調:「資本主義的外在形式的確遍佈於全世界,這是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但是,……只要日本的社會結構不發生變化,無論是頒布憲法還是引進議會制度,這一點都不會發生變化。」而在企業的微觀層次上,小森陽一則指出:「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總是通過天皇制神話被言說。這與日本戰後的企業是依靠天皇制的組織系統而發展起來的事實密切相關。創業者被視作小天皇一樣的絕對者。」

 由此可見,「六大因素」,以及年功序列、終身僱傭、團隊精神等等,都不過是亞層次的日本制度文明,全都一統於至今寫在日本《憲法》上的天皇制的大框架內。也正是因此,無論是六五四年大化改新的全盤漢化,模式為「和魂漢才」,還是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的全盤西化,模式為「和魂洋才」,都不過是一種當時代先進的制度包裝而已。一千五百年了,今天的日本,核心的觀念文明依然是「神道」,而不是「大和」精神,也不是忍或恥(本尼迪克特觀點);其制度成果則是天皇制,其微觀基礎則有靖國神社。

以和為體,以漢、洋為用

 日本案例說明,儘管美國的憲政民主和日本的孤獨天皇制,是完全對峙的兩種文明形態,也儘管美國強制性地改造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並以駐軍為支撐,向其擴張和滲透,然而,美國佔領軍當局也不得不同意將天皇制寫進戰後《憲法》——這才是真正的「文明的衝突」。在神道和天皇制面前,美國的普世文明被遏止住了,膽怯了,退縮了。

 作為日本民族信仰、凝聚力、紐帶和民族精神的神道與天皇制,保證了日本經濟以和為體,以漢、洋兩才為用,進而,保證了今天和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日本經濟都將穩居德英法之前,牢牢霸住全球第二。儘管小泉首相說,日本改革的目標是「進一步」全盤西化、美國化,但在今後長時段的歷史時期內,西化也好,美國化也罷,仍然不可能將「神之國」(森喜朗前首相語)的日本文明「化」掉;日本既脫不了「亞」、也入了不「歐」,日本文明依然是日本文明。

中國文明生命力何在

 那末,在中國,在韓國,在其它東亞諸國,推動了東亞經濟的「六大因素」,又被統攝於什麼樣的各國不同的「制度文明」呢?而涵蓋了儒家形而上核心觀念文明和「六大因素」及其它層次制度文明的儒家制度文明,又究竟是一種什麼形態的制度文明呢?

 如果說日本經濟神話是日本本土制度文明在向中華文明、西方文明學習和吸納過程中,相互融合、相互衝突而歷史地演進的結果。那麼,就當代日本社會表層結構,用「儒家資本主義」描述日本經濟模式,倒也是既科學也貼切。其它東亞國家受中華文明影響的深度各不相同,但因其經濟發展過程也彰顯出了「六大因素」,所以,世界銀行「東亞奇跡」的歸類是可以成立的。

 至於迅速崛起中的中國經濟,則是儒家文明在向西方文明學習和吸納過程中,相互融合、相互衝突而歷史地演進的結果。和日本的區別是:日本本土的制度文明是彰顯而公開的,中國的本土制度文明卻是深沉而潛隱的,以至到今天,歐美學界固然糊塗,東亞諸國也道不明,而中國人自己又說不清。

 中華文明之所以是五千年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唯一沒有中斷過自己文明形態的人類文明,之所以時至今日仍然洋溢著無限生機,既可以接受馬克思主義,又敢於和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全面接軌,從而,吸納了西方文明內部這針鋒相對的兩種政治意識形態。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以之來期待中國的未來,並非是無稽的。 (文中標題為編輯所加)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