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月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中國法官的始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1-06]
放大圖片

 ■明孝陵神道旁的獬豸石雕。

 ■郭 建

中國古代法官系列

 傳說中國法官這一職業的始祖名叫皋陶(gao yao)。這位先賢據說其貌不揚,甚至頗有些怪異。《荀子》說他的臉像削瓜之皮,呈青綠之色。《淮南子》甚至說他的吻部突出,一張馬臉,而且居然是個「瘖啞無言」的啞巴。

 傳說皋陶的審判很大程度上倚賴於一頭神獸,名為獬豸(xie zhi)。其面貌後人有各種臆測,有的說像牛,有的說像羊,有的說像鹿,還有的說像熊,等等;但是都一致認定這頭神獸的最突出的特點是頭上長著一根獨角。它能夠判斷是非真偽,每當案件疑難,不能決斷時,皋陶會把這頭神獸牽上來,神獸就用牠的那根獨角「觸不直者而去之」,把那個說謊的、理虧的一方當事人牴觸出局。

 看來這位傳說中的法官始祖還帶有很大的神話色彩,而獬豸神獸斷案的傳說更是反映古代世界各民族早期普遍存在的司法裁判中「神判」風格。

 不過在儒家的經典裡,更突出的是皋陶的人性。據說他曾經在雷澤垂釣,是被著名的聖君大舜發現和重用。《史記》裡還記載了舜對皋陶的「任命狀」,大意是說:野蠻民族侵犯中國之土,殺人越貨,內憂外患。你來擔任「士」的職務,五刑要量刑適中,裁定五種犯罪,要分送三處執行,分別給予三等之居,並要有一定尺度。只有公正廉明才能使人心服。所謂「三處」,據說是「大罪陳諸原野,次罪於市朝,同族適甸師氏」;「三等之居」,是指「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國之外」。

 另外,在《尚書.大禹謨》中,記載了諸如「罰弗及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過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和「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等皋陶執法時奉行的原則;另一篇《皋陶謨》則記載了舜和皋陶的對話,宣揚了天命觀、德治觀和樸素的民本思想。這些原則和思想從內容上來看更像是西周以後的產物,但至少反映了後人對皋陶這一先輩的崇拜,希望借其口以張己說。

 《孟子》中記載了孟子和學生之間的一段對話,學生設想了這樣一個案件:大舜為國君,皋陶是法官,而大舜的父親瞽叟犯下了殺人罪,那麼作為聖明的君主、廉直的法官,他們應該如何行動?孟子的回答代表了當時儒家思想家的普遍認識:皋陶將會毫不猶豫地去逮捕瞽叟,而且會完全依照法律來進行處罰。大舜對於皋陶的執法,也絕不會進行任何的阻攔。因此合適的處置應該是:大舜會立即拋棄了他的國君位子,趕緊帶了瞽叟老頭逃跑,逃到沒有人跡的荒野海邊,侍奉瞽叟老頭終身。顯然在孟子的這個說法裡,皋陶已經完全脫離了神性。

 皋陶以後被推崇為中國法官的始祖,而他的那頭神獸獬豸也就成為日後法官的象徵。尤其是皇帝派出的執行監察或特別任務的御史,他們不是頭戴一個「獬豸冠」,就是在官服的胸前貼上一塊繡著「獬豸」圖案的「補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