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月1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樂壇文化轉型 歌曲出色 唱片卻滯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1-17]
放大圖片

文:洪永起

 本港樂壇,頒獎禮越頒越多,流行歌手的唱片卻越賣越少,市道持續不景氣,唱片舖減少,業內人士叫苦連天,樂壇正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局面。

 可是作為樂迷,接觸音樂的渠道卻多了,網絡自不用說,合法的非法的,試聽還是下載,連手機也成為音樂的載體。新人一浪接一浪出現,一首首主打曲在空氣中日播夜播,休息了一年的陳奕迅,久違的大碟《U87》一出即受注目。

 好歌仍有不少,聽歌的渠道多了,理應一片好景,為甚麼唱片賣不出去?

 恕我多事,更想了解這個不景氣,是樂壇的不景氣,還只是唱片業不景氣?

 不是想捉字蝨,但唱片不應代表整個樂壇。SONY BMG董事總經理馮建強說:「樂壇指的是所有與音樂有關的產品、活動事項。」與音樂有關的東西,都在樂壇的範圍內,不只是廣東流行音樂,還有其他更多的類別,如古典、爵士、外語歌曲、電影原聲大碟、獨立音樂等。幾間大公司,以SONY BMG、華納等為例,也不只賣廣東碟。

說樂壇告急,未免嚴重

 上星期香港電台舉辦了一個座談會,根據大會題目,大概是想從頒獎禮現象談到樂壇的生死存亡關係。只是生存是最基本的問題,與會者越談越興奮,頒獎禮問題完全被勿視。出席的有唱片公司代表,有學者,有樂評人,有網絡、手機商代表,亦有唱片業人士。

 座談會主調是樂壇告急,政府不幫拖。唱片業代表列舉一連串數字,告訴在場人士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業內人士如何咬著牙根撐起半塌的天空;學者會說過去歌曲如何經典;倒是創作人雷頌德說:「我覺得近年歌曲的質素並不差。」

未衰退正值轉型期

 但商業社會,唱片銷量,似乎已經代表一切。或許可以再關心多一點的,是音樂的載體如何影響樂壇的生態。以記者的淺薄眼光,倒不覺得樂壇果真衰落到甚麼地步。獨立音樂品牌89268 Managing Director康家俊指,現時仍可找到不少十分出色的作品,不能說樂壇已在衰退中,只是一種消費文化的轉型。

 主流音樂唱片銷量不佳,獨立音樂人的CD銷情卻向來穩定。康家俊指獨立音樂因成本小,回本不難,甚至有錢賺都不難。再加上近年獨立音樂形勢似乎甚好,除了89268在短短5年間冒出頭外,還有其他獨立廠牌如維港唱片,玩獨立音樂的人也多了。這或許要拜香港本土工業的衰退所賜吧?

 康家俊指:「本土工業衰退,不少工業大廈成為音樂人的Band房,如觀塘一帶,到處都是Band房。音樂人有了聚腳點,自然形成一股氣勢。」

 獨立音樂自成氣勢,但對於流行歌手來說,除了少數歌手,大部分的唱片都不好賣。馮建強也承認,若是單靠賣碟的話,好多歌手賺不到錢。歌手要轉型,身兼數職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唱片公司也在努力開拓更多市場,精選碟已經開到荼靡,老歌重唱吸引年紀稍長的一輩,然後是向發燒音響方面埋手。

主流歌手出發燒碟

 李克勤的首張Dual Disc(即一邊是CD,一邊是DVD)《李克勤演奏廳》在大禮堂現場錄音,討好音響發燒友;衛蘭更在專門店開試聽會,兩者的努力,都是走向發燒類。接下來的,剛推出《蓋世英雄》的王力宏,再過多一兩個月,也會有Dual Disc面世。再遠些,小鳳姐也曾以SACD制式推出精選系列,歌手兼顧兩個市場的情況,只會越來越普遍。但這對歌手的要求也會更高。

 消費文化,牽涉的是商品,而商品又與唱片的制式拉上關係。Dual Disc也好,SACD或CD,都是音樂的載體之一,不同制式,決定了不同的音樂市場與方向。

 但更多的音樂載體,卻也直接影響了樂壇的方向。先把眾人口誅筆伐的網上下載撇開不說,最新最熱門的載體,非手機莫屬。3香港消費市場業務總監龍佩英指,截至去年11月,其公司的3G手機用戶已超過40萬。在短短時間,已有如此龐大的用戶量。在廣告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那一秒也不要停的音樂聆聽方式。

 作為一個多媒體產品,手機作為音樂載體,從原始的手機鈴聲開始,到現時有專門頻道讓用戶下載各種鈴聲;到各種音樂,從流行歌曲、民歌、獨立音樂、爵士樂等,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成為樂迷接觸音樂的另一個方便途徑。

 馮建強與龍佩英都異口同聲表示,手機可以提高歌曲的曝光率,使市民可以更加容易接觸音樂。這確是事實,雖然除了唱片舖外,基於版權問題,我們已很少可以在公眾場所聽到音樂,但巴士、地鐵這些地方,卻成為另一個接觸音樂的熱點。這些交通工具上的電視,熱播歌手MV,不管是被迫接收也好,或是吸引願者駐足欣賞,都成為傳播音樂的另一渠道。

 網上下載始終是一個問題,然而也開始有合法的網站可供用戶下載音樂,如EOL Asia便是。

「聽流行曲的人沒有要求」

 各種不同的音樂載體,使音樂的曝光率不斷提升,對於業界來說,始終是好事。然而聽音樂的渠道多了,卻引致另一問題的產生,那便是曝光率的不足。

 這話或許有點矛盾,那頭才說完提高曝光率,這頭卻說曝光率不足?事實如此。如今播放音樂的渠道多了,卻演變成一種現象,就是這些音樂渠道很容易便會集中熱播某部分歌曲,反而掩蓋了其他的大部分作品。

 EOL Asia代表蔡先生在出席座談會時也指出:「不少用戶都只會買單曲,而不是整張唱片下載,這便使部分歌曲的曝光不足。」這種情況,再推敲下去,我們不免又掉進一個循環中,唱片公司投放於某歌手或重點催谷的歌曲的資源越多,大眾越容易接觸到這些作品,說到底,還是一個「錢」字作怪。

 或許聽眾已經沒有耐性再去細聽哪首歌最好,哪首歌稍欠佳,要的只是現時熱門的作品。至於熱不熱門,便看有多輕易接觸得到了。套用一句老土的話,便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但出於商業的考慮,這不算是甚麼難以想像的問題。只是蔡先生說了句叫人洩氣的話:「音樂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重要,所以他們會覺得下載根本沒有問題。」

 差不多意思的話,出現在康家俊口中:「聽流行曲的人對音樂沒有要求,有好作品固然好,但沒有佳作也沒有問題。」再說下去,便是教育的問題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